为了进一步提升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协助西宁市城东区人民法院进一步推进诉源治理工作,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创新院校共建实训基地合作模式,10月23日,西宁市城东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张兰兰,法官肖秋葛、相玉珍,内勤德吉卓玛应邀来校为法学院2024级研究生讲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诉源治理及特邀调解员相关知识。

宣讲会前,西宁市城东区人民法院东川法庭2024年暑期特邀调解小分队的2023级研究生代表雷元楠、杨希孜、候颖龙同学分享了担任特邀调解员的经历、收获和感悟。
会上,肖秋葛法官讲解了司法现状和诉源治理改革,指出法治建设不仅要关注末端,治已病,更要注重前端预防,治未病,需将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置于前沿,推动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倾斜。她还详细梳理了人民调解的历史发展,深入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介绍了特邀调解组织、特邀调解员名册制度,以及通过司法确认提高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的效力和权威性,强调人民调解工作是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诉前导诉、案件分流、程序衔接等方式,将纠纷有序分流至诉讼和非诉讼解纷渠道。
在互动交流环节,法学院研究生针对兴趣点和存在的困惑与法官进行了交流互动,现场气氛热烈。法官们鼓励更多的同学投入到司法实践中来,以践促学。作为特邀调解员的研究生既是“特邀研究生调解员”,也是“法官助理”,每一名同学在诉前调解全程参与、案件审判全程跟踪的实践中学习本领,用理论知识指导调解实务,用司法实践具象学术研究,不断提升实务本领,增强专业竞争力,为将来更好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次宣讲活动,不仅让我校法学院研究生直观感受到了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诉源治理、诉前调解等工作模式,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法律职业的认同和参与社会治理的决心。下一步,法学院将继续创新院校合作模式,加强与实务部门合作,继续践行“三融五化”培养模式,培养出高层次优秀法治人才。(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