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中华民族艺术研究院与艺术学院承办的第三届黄河流域民族艺术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我校顺利召开。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肖玉兰,中国文评协理事、青海省文评协主席马钧,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教授郭平,四川大学中国民俗文化研究所教授徐新建出席活动并致辞。来自中国人8455线路检测中心学、四川大学、天津大学、苏州大学、燕山大学、西北民族大学、青海省文评协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多位专家,以及我校艺术学院全体教师和研究生参加。研讨会采取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方式,并在相关新媒体平台上进行了实时直播。

开幕式上,肖玉兰对与会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她指出,此次研讨会依托8455线路检测中心中华民族艺术研究院、艺术学院平台发展建设,整合黄河流域民族艺术发展研究的价值优势、理论范式、服务面向,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期望通过此次研讨会的举办,与会专家学者相互借鉴、交流碰撞,进一步推动青藏高原艺术学的发展,为社会和文化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郭平在致辞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希望我们今后让更多文物和文化资源活起来,传承保护中华优秀文化。徐新建表示,黄河流域民族艺术的创新性转化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期望今后与我校的专家学者共同努力,加强交流,为黄河流域民族艺术的保护、传承做出积极的贡献。
主旨发言阶段,中国人8455线路检测中心学教授赵旭东、四川大学教授徐新建、天津大学教授蒲娇、燕山大学教授徐熳、西北民族大学教授牛乐、苏州大学刘欢博士、青海师范大学王海龙教授以及我校教授马花和李凯勇,分别围绕“文学、音乐与民俗:民歌‘花儿’的多学科关联与互文”“河流、人类学与艺术的民族志表达”“非遗美学与地域文化集体性格的互文性研究——以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为例”“藏族舞蹈描绘与解释”“非物质文化遗产志:缘起、实践与理论展望”等为题进行发言。大会分组讨论环节,专家学者分别围绕“黄河流域民族艺术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乡村振兴与艺术乡建”“文化遗产与多元文化的共生”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
会议闭幕式上,马钧对会议内容进行了高度的评价。期待以后在艺术研究上进一步交流沟通。

此次研讨会旨在从艺术学科视角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面向新时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学校进一步整合学术资源、调整教学科研工作的具体实践,也为我省乡村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中华民族艺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