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由我校主办,艺术学院承办的第二届“青藏高原艺术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我校芳华楼会议室成功举行。会议为期一天,来自中央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苏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艺术家、行业代表等齐聚一堂,共同交流成果。校长助理钱建国、青海省音乐家协会主席苍海平出席会议,艺术学院全体教职工、学生代表参加了会议。

本次研讨会以“传承与创新:青藏高原艺术的多元发展”为主题,重点关注青藏高原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融合,探讨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让青藏高原的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

开幕式上,钱建国在致辞中对莅临研讨会的领导嘉宾和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并对研讨会寄予高度期望,期待通过专家学者之间的相互借鉴和交流碰撞,进一步推动青藏高原艺术学的发展,为推动青藏高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贡献力量。



发言阶段,来自省内外的12位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学术交流发言,分享了他们在青藏高原艺术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和见解。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长、中央音乐学院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和云峰教授对艺术非遗保护、文旅拓展的新路和构建艺术管理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讲解;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单位天津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学科带头人、硕士生导师贾怡教授解析了民族地区音乐人才科研提升的实践路径,着重强调了换位思考在科研课题申报中的重要性;青海师范大学地方民间音乐研究中心负责人、硕士生导师王海龙教授探讨了在文化生态变迁中的乐舞,强调在追求“唯美”的过程中不可展现出“伪美”;天津音乐学院教师智凯聪以宋代唱论研究为例分享了其对科研的几点体会。我校艺术学院郭晓虹教授分享了其对格萨尔史诗长达二十年研究的感悟,苏娟教授解析了其对内蒙古鄂尔多斯与青海海西蒙古族长调民歌音乐形态的比较探究。


下午,西北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牛乐教授以河州铜火炉的社会生命史为例,深入探讨了物的价值变迁与物性重塑,并指出其是多民族文化交融最具凝聚力的整体生活形式;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单位苏州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助理、产品设计系主任赵智峰副教授分享了能够解决生产者、设计师和用户之间的认知偏差的设计脚本理论方法的研究;我校艺术学院高莉教授分享了其对贵南藏绣的长期跟踪调查,才让卓玛副教授对汉藏佛教文化交融视域下的《五台山图》在藏传佛教艺术中的嬗变进行了深入探讨,李先才让老师以《纳唐版宗喀巴画传》为例论证了唐卡题记的重要作用。校企合作导师王孜尧和王玺对如何利用在地文化实现商业品牌价值的转化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以大量的实践案例提出可行性方法。

省音乐家协会主席苍海平与省文学艺术家评论协会理事辛秉文分别对两场主题发言进行了评议,充分肯定了此次研讨会的成果。在互动环节,参会者积极提问、交流意见、现场气氛热烈。
与会人员还参观了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和工艺美术(唐卡)两个专业的2024届毕业生作品展,学生们对青藏高原文化元素的艺术表现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深化了专家学者们对青藏高原艺术价值的再认识,与会者一致认为,青藏高原艺术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研讨会的举办体现了学校对教学科研工作的高度重视,不同专业的教师针对各自专业特点进行深度讨论和研究,达成了更深层的共识,对人才培养的全面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