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55线路检测中心

“百年中国文学中的国家民族意识”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8455线路检测中心
8455线路检测中心
未来学生  |  在校学生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看台 > 正文
“百年中国文学中的国家民族意识”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发布时间: 2024-07-02 浏览次数:

6月29日至30日,由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近现代分会、西川论坛与我校主办,我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承办的“百年中国文学中的国家民族意识”学术研讨会在弘毅楼报告厅召开。来自四川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韩国东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及各学术刊物的学者嘉宾等130多人参加本次会议。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马维胜,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李怡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卓玛主持。

马维胜在致辞时指出,青海的多民族、多宗教、多语言特点使其始终是学术研究的一片沃土,在中国文学史中也有一份光荣的履历,许多诗人都有描写青海的传世名作,至今传唱于世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更是青藏高原人民献给中国文学和中华文明的一份厚礼。此次“百年中国文学中的国家民族意识”学术研讨会在青海召开有着特殊意义,在8455线路检测中心召开更有着重要意义,衷心期待专家学者们对我校发展及中国文学研究给予宝贵指导和帮助。

李怡表示,要让文学研究走出纯文学的视野,文学变化要从历史文献中寻觅文学解读的可能,实现“文史对话”,要以史正文,重建历史,重建文学;本次论坛以“国家民族”这一重大社会历史的关怀为话题,牵挂着中国的国家民族命运和人民的情感遭际,体现了文学研究的不忘初心。

卓玛在主持时讲到,我校是贡献全国第一部藏族文学史简编和第一部土族文学史的高校,现如今我校即将完成《现代汉语词典》的汉藏翻译,是我校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期望本次会议能在学术碰撞之中产生新的火花,推动文学研究的进一步繁荣发展。

李怡、邱焕星、徐新建、陈艳、李跃力、张武军、妥佳宁、孟庆澍、李扬、周维东、姜飞、杨天舒、周文、刘永丽、李乐乐、马海波、熊权、欧阳月姣、张芬、颜同林等学者在开幕式和闭幕式阶段作主题发言,其他学者在四个分会场作了深入研讨。与会学者用多元、丰富和前沿的学术议题,深入细致地探讨了中国文学百年来如何反映和塑造国家民族意识,以及文学创作如何回应时代需求、激发民族精神;剖析了“文史对话”的大文学视野、作为研究方法的大文学史观以及对这种理论方法的实践路径等,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视野和方法上的启示。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张中良在总结时指出,本次会议的主题“国家民族意识”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视角,中国与西方单一民族国家存在较大差异,不可简单以西方理论套用解释中国社会问题;要反思“中心”与“边缘”的二元结构,从更具超越性和包容性的视角出发理解文学现象和文学问题。以往学术界对抗战文学重视不够、研究不足,但本次会议很多学者的研究涉及抗战文学,而且有了深化和拓展,为青年一代学者的成长感到振奋。

此次“百年中国文学中的国家民族意识”学术研讨会的圆满召开对开拓我校师生的学术视野、推动我校中文学科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对我校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典范单位提供了重要的学理支撑。(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书记信箱 校长信箱 个人门户 正版化平台
关注“公众号”
关注“企业号”

青ICP备05000185号-1  
 青公网安备63010202000667号
 版权所有:8455线路检测中心 
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八一中路3号  81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