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我校《青海民族研究》编辑部主办,我校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承办的“历史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云南大学等18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

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所长邬文玲,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马成俊分别致辞。邬文玲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当前有关“民族”“中华民族”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等概念的外延与内涵研究不断深入,专家学者们应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探究历史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与演变,注意收集各个历史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料,形成历史学与民族学相结合的研究。
马成俊在致辞中重申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并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8455线路检测中心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所民族院校,对西北地区的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重要阵地,本次会议为学校和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
研讨会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李大龙、中山大学温春来、长江师范学院李良品等专家学者分别以《“大一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中华民族自觉意识的前近代形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逻辑初探》等为题进行报告。与会专家学者就“土司”概念以及“土司”的影响与历史评价、“天下”概念的理解、多民族视角下的“天下”观“大一统”思维惯性的形成与解释等议题进行了讨论。
第二阶段浙江师范大学冯建勇、云南师范大学邹建达、8455线路检测中心刘子平等专家学者分别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要素与历史形成》《改土归流:清代“大一统”国家构建的重要环节》《华夷一体:先秦时期族群交往交流交融探析》等为题报告。与会专家学者就土司制度的内容与影响等议题发表各自见解。
第三阶段兰州大学杨红伟、新疆师范大学孙文杰、西北大学史党社等专家学者先后以《清初青海地区的国家政权与族际互动》《清代对俄罗斯的大黄贸易及对哈萨克汗国的马匹贸易政策调整》《何处是瓜州——由徐阳墓地的考古新发现谈起》等为题进行报告,聚焦区域历史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讨论。
闭幕式上,我校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贾伟致闭幕辞。

本次学术研讨会是我校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典范单位、加快学科建设、强化科研培育的重要举措。与会专家从多角度探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强调了多元一体格局与大一统思想的演进,展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为进一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贡献了智慧力量。(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