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由我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藏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联合主办的“文明交流与互鉴:口头传统与《格萨(斯)尔》”国际学术研讨会以线上形式举行,来自中国、俄罗斯、捷克、蒙古等国内外7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大会共提交论文20余篇,我校9位教师作了交流发言。会议开幕式由我校藏学院院长先巴主持。

开幕式上,先巴对莅临本次研讨会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指出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召开此次会议,对我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直以来,学校高度重视与国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目前已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韩国韩南大学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41所院校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为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提供了全新的平台。《格萨(斯)尔》史诗是国务院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特色文化,青海作为《格萨(斯)尔》史诗文化的富集地,专家学者利用本次大会共同研讨,对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号召,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在主旨发言阶段,来自俄罗斯联邦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蒙古语、佛教和藏学研究所的L.S.丹皮洛娃和巴达玛罕达·齐比科娃,蒙古国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巴图尔扎布·孟和巴亚尔教授,捷克查理大学哲学院中南亚系斯尔巴·温德尔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甲央齐珍副研究员,原青海省文联副主席、青海省“格萨尔”研究所所长角巴东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李连荣研究员,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秋喜教授以及我校9位专家学者,围绕“文明互鉴视野下《格萨(斯)尔》海外传播及影响研究”“口头传统理论与口头诗学”“口头传统保护、传承与创新”“语言与口头传统关系研究”“《格萨尔》与各民族口头传统交流交融研究”和“《格萨(斯)尔》翻译与数字化研究”等主题作了发言,并就相关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我校民族学与社会学院副院长邰银枝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口头传统是人类最基本的交流方式,它长期居于人类文明赓续的中心地位,在不同文明交流与互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次研讨会上的主题发言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议题较为集中,学者们重点围绕《格萨(斯)尔》史诗和格萨尔文化展开研讨。二是内容丰富,涉及到国内、国外的藏蒙《格萨(斯)尔》相关问题。三是充分体现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部分学者的汇报内容反映了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深度,国内学者的著作译介到国外产生学术影响也充分体现了国内学者在国际学术话语体系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
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有利于更好地挖掘以《格萨尔》为代表的口头传统当代价值,促进各国学者在文明交流与互鉴研究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体系中的深度融合,也对我校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