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创办的《新青海》期刊是专门研究青海区域社会问题的学术期刊,面对当时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期刊以其强烈的 “经世”情怀、注重实地调查的研究方法、独立客观的学术旨趣,呈现出民国时期边疆社会研究的水准和使命担当,在边疆区域历史研究中占据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 新青海>校勘影印全本(9册)》,由8455线路检测中心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骆桂花教授主编,青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8月出版,全书500多万字,共4107页,后文简称《全本》。《< 新青海>校勘影印全本》对民国《新青海》期刊进行了全面收集整理,同时,对正文中明显的讹、脱、衍、倒等现象进行校勘,是研究民国时期开发青海的珍贵史料。
第一,史料价值。《新青海》月刊由青海在南京的学生、知识分子和青海籍人士创办,主要记载了1932年至1937年近六年的青海近代历史,主要包括六年时间青海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风俗、民族、文学、国际局势及相关的调查,史料价值更是不容忽视。《新青海》办刊宗旨是 “探讨青海实况介绍于国人,灌输内地新文化于青海”,以期引起内地爱国志士对边疆状况和国防情形的关注,由此激励、唤醒青海人民之酣梦,探索新青海之建设途径。刊物主要介绍青海实况、青海物产、青海开发、筹策边事、民族关系、各民族风俗语言及生活习惯等,刊发了青海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社会组织、教育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性文章。
第二,学术价值。《新青海》期刊的成员主要是在南京及国内各高校上学的青海籍青年学生,他们熟悉家乡情况,假期返回青海考察撰文,能够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状况,撰文层次较高。他们为青海和内地、中心和边疆地区的互动交流搭建了文化层面的平台,推动了青海内地化和近代化的趋势,使边疆地区的社会观念不断发生变化。《新青海》期刊的专题研究涉及到民国青海的中小学教育、少数民族教育、畜牧业发展、民族宗教等领域,观察和研究社会的视角宽广而又有深度。
第三,收录齐全。目前,收藏《新青海》期刊最多的单位是国家图书馆和青海省图书馆,但是馆藏都有缺本。《中国少数民族旧期刊集成(100册)》,中华书局2006年出版,影印《新青海》期刊,共缺11期,影响完整性。《近代青海考察记与调查资料汇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年8月出版,影印收录《新青海》期刊,也没有收全。目前《< 新青海>校勘影印全本》是国内第一套正式出版的收集全部期刊的资料,《全本》将前后发行的共五十一期全部收集齐全,完整地展现《新青海》期刊发展历史,为研究民国青海社会提供充实的资料。
第四,校勘衍脱。《全本》共五卷九册,此次影印最大特色是进行了校勘,校勘是文献学中最基本的一门学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勘除了校正字句错误,还包括定书名、编目录、辨真伪、辑佚文等。《新青海》期刊的校勘,遵循一般校勘方法,由于近代文献的印刷技术、字体简化等各种原因,在期刊印刷的过程中出现衍、夺、脱、讹等情况,校勘后《新青海》期刊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第五,担当使命。从现实性的角度来看,“新青海”精神追根溯源是历史的传承。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进入民主共和的探索,内忧外患的社会变局下,青海学生在南京创办《新青海》期刊,命名为“新”,旨在探索、宣传和介绍青海发展实况,以引起爱国志士关注。同时,介绍国内新思想新文化,搭建了当时青海和内地进行文化沟通和思想交流的学术平台。今天,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之下,青海在更高层面上提出 “新青海”建设的理念和模式。《全本》的出版肩负着新青海文化体系建设的新使命。
综上,《< 新青海>校勘影印全本》是研究民国青海历史的一部非常重要的资料,从中可以掌握青藏高原区域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对研究民国时期青海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等具有重要的文献参考价值。(科研处/姚鹏文)
——————
作者简介:姚鹏(1984-),男,甘肃会宁人,8455线路检测中心预科教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西北近代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