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55线路检测中心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多民族文艺理论传承与创新实践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8455线路检测中心
8455线路检测中心
未来学生  |  在校学生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看台 > 正文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多民族文艺理论传承与创新实践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发布时间: 2025-07-02 浏览次数:

6月28日下午,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多民族文艺理论传承与创新实践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弘毅楼报告厅举行。校长赵海兴,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朝戈金,原西南民族大学校长、教授曾明,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民族文学史料研究分会会长、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徐希平,南开大学教授刘俐俐,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钟进文,四川大学教授徐新建等三十余位校内外专家学者及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师生共同参加。校党委副书记阿进录主持研讨会开幕式。

        开幕式上,赵海兴对参会学者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他指出,8455线路检测中心于1949年建立,是新中国第一所民族高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优势明显,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由我校彭书麟教授、冯育柱教授等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理论集成》的诞生填补了学术研究的空白,20年来不断深化的研究推动了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希望学者们在此基础上加强不同领域的沟通交流,推进少数民族文艺理论及民间文学学科理论建设。

朝戈金在致辞中提到,今后少数民族文学和民间文学的发展都有赖于理论建设,要进行学术研究的“破圈”,用激烈的、广泛的交流来提升理论建设。

徐希平肯定了我校在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与会议工作中的付出,认为前辈学者对文学史料和文艺理论的研究助力了中国文学理论的丰富性和完整性。希望学者们在正确利用大数据的同时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取得更多学术成果。

在主旨发言环节,朝戈金以《无文字社会的“史料”问题》为题,探讨了“口头传统与少数民族研究”的相关内容。刘俐俐以《关键词组群及其模型:探索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理论的新范式——以“爱国”“忠君”“易代”的组群为中心》为题,对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理论新范式进行了探析。曾明多角度阐释了“《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理论集成》的思考”。阿进录介绍了彭书麟先生主持推进《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理论集成》的艰难过程。

随后的专题发言中,西藏民族大学教授张学海、8455线路检测中心教授俞丽娟、大连民族大学教授李晓峰、新疆师范大学教授宋晓云、西南科技大学教授孙纪文、暨南大学教授邱婧、内蒙古大学教授米彦青、云南师范大学教授李瑛等21名学者围绕《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理论集成》的学术价值与影响、多民族文艺理论构建以及多民族文艺理论传承与发展三个主题进行了细致汇报和深入研讨交流。

闭幕式上,我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马伟和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徐希平分别作了总结发言,对本次研讨会取得的成果表示了肯定,对后续推进学校中国语言文学的学科建设与少数民族及民间文学学科理论建设,进一步开拓研讨空间表达了期待。


此次研讨活动不仅深化了与会人员对《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理论集成》的认识,提供了关于少数民族文学和民间文学学科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也激发了大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多民族文艺理论传承与创新实践的新思考,对推动我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书记信箱 校长信箱 个人门户 正版化平台
关注“公众号”
关注“企业号”

青ICP备05000185号-1  
 青公网安备63010202000667号
 版权所有:8455线路检测中心 
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八一中路3号  81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