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55线路检测中心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全面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和“大思政课”建设工程,通过建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优化教育教学平台建设等举措,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担负起党的教育工作和民族工作双重使命。
建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筑牢立德树人的坚强阵地。学校高度重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先后出台《8455线路检测中心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实施方案》《8455线路检测中心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提升实施方案》,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列入学校整体事业发展规划,并纳入学校办学质量、党建工作考核和学科建设评估体系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学校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专题会议和现场办公会,校党政领导干部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听课评课、校领导参加学生座谈了解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程度等活动的充分开展,突显了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理论学习、研究和宣传的思想阵地作用。

校领导参加思政理论课集体备课活动
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打造特色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工作主线,学校制定实施《关于立足新时代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典范单位的实施方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面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课程建设,构建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课程体系,开设了10门“四个共同”选修课程、50门“中华文化”系列综合素养课、100门民族团结专题课程,与地方政府共建了52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学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初具规模,近五年来,参与上述课程学习的学生人数超过20000人次。

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知识竞赛
锚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目标,推进“四优改革”大力提升教学质量。学校立足省情校情,锚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课堂教学效果、社会实践教学改革创新需求,制定实施《8455线路检测中心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团队、优质课堂、优创平台、优化评价”改革实施方案》,近五年来,组织开展集体备课、教学观摩活动10余次,参与教师超过300人次,建设了5个实践教学基地,5个研学平台,制定了完善的校、院、学生的三级评价体系,打造思政金课15门、举办“树人讲堂”专题讲座20次,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20次。稳步推进培养高素质思政教师队伍、注重学生获得感和教学效果、营造乐学善教育人氛围的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目标的实现。在教育部“第四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中,该校大学生荣获优秀奖。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柴让措在2023年全省高校思政工作座谈会上讲授思政课。

在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开展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

周佳琦同学讲授的课程《幸得有你,山河无恙》荣获教育部
强化教育教学特色平台建设,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质量。建设青海红色文化研究院、“两弹一星”精神研学平台、青海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青海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党性教育体验馆、大学生思想咨商室等6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平台,努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途径。持续打造党史知识竞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竞赛、“两弹一星”理想信念宣讲团、《守望可可西里》校园原创话剧,以及“古籍馆、校史馆、博物馆”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第二课堂”特色教育项目。其中党史知识竞赛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竞赛已分别连续举办14届和15届,参与师生累计超过6万人次;原创话剧《守望可可西里》入选教育部2021年全国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和青海省第八届文学艺术奖,是青海省唯一入选的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建设项目,近五年来,“两弹一星”理想信念宣讲团、《守望可可西里》校园原创话剧在省内外演出70余场次,线上线下观众已超过100万人次,有力地推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工作。

校园原创话剧《守望可可西里》入选2021年全国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和青海省第八届文学艺术奖
编辑:何娴珺;
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3771759395900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