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原创性论断,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8455线路检测中心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落实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探索形成紧扣“一条主线”,明确“一个目标”,实施“五大工程”,抓好“十件大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基本模式和宝贵经验。
一、紧扣“一条主线”,明确“一个目标”,赋予学校所有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
8455线路检测中心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明确打造青海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典范单位这一目标,切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觉赋予学校党的建设、思政教育、人才培养、学科专业、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大学文化等所有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研究制定《关于立足新时代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典范单位实施方案》和一系列配套措施,形成了全力打造青海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典范单位的总体思路、工作路径和落实措施。
二、实施“五大工程”,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典范单位根基
一是实施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素质人才培养工程。学校切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列为全校公共必修课,并对所有学生安排36个学时进行系统讲授。全力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本科学生的普通话标准,在民族语言类专业中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授课比例。加强“中华文化”“中国历史”“中国哲学”等基础课程和“大学语文”“现代汉语”等公共必修课建设,完成《现代汉语词典》汉藏对照编译任务,为少数民族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创造了条件。二是实施党的民族宗教理论与政策高水平研究工程。围绕民族领域理论和实践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开展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近五年承担3项国家社科重大课题和80多项一般课题、青年课题和青海省“揭榜挂帅”课题,出版《青藏高原各民族汇聚中华的历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逻辑与现实问题研究》等重要成果。持续主办“理论制度实践: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端学术论坛”等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积极宣传阐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成果。《8455线路检测中心学报》《青海民族研究》《青藏高原论坛》等学术刊物持续开设打造专栏,集中刊发近100篇高质量论文。三是实施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助推工程。在天津大学、中国人8455线路检测中心学、厦门大学等对口支援高校关心支持下,合作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双碳”研究院、中华民族艺术研究院、青海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和区域国别研究院、青海省红色文化研究院等机构,为推进涉藏州县高质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综合服务。四是实施体现党的民族政策优越性高层次展示工程。建成以博物馆、古籍馆、校史馆为主要内容的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长年面向全社会和全校师生开放,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和观众坚定理想信念、构筑精神家园,传承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积极输送优秀学生到对口支援高校学习,2012年以来以“2+2”“1+3”“1+2”等形式选派408名学生到内地高校学习,加强了与内地学生的交往交流交融。实施“团结与奋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族青年学生交流计划,先后选派5期200名各族学生到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地感受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新时代十年取得的历史性变革,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巨大优越性。五是实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高品位样板校建设工程。充分认识青少年是交往交流交融最活跃的群体,也是建立深厚师生、同学友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时期这一特殊性,高度重视各族青年的交往交流交融工作,建成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自主试点单位,以学生公寓为育人载体和重要抓手,充分考虑学生民族成分、生源地、学习状况等因素,持续实行全校各民族学生混合编班、混合住宿,搭建各族师生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条件与环境,促进各民族师生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三、抓好“十件大事”,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有形有感有效
一是建成一套有效机制。专门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典范单位建设领导小组,建立组织领导、督促落实、全员参与、资源保障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委统战部负责日常工作,各相关学院部门负责具体落实,全校师生员工自觉参与其中的工作格局。二是建成一组研究基地。建成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青海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三级研究平台,组建了由11名专职人员、54名兼职人员组成的高层次研究团队,每年设立100万元专项经费,全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研究工作。三是初步建成一个学部。制定《8455线路检测中心中国语言文学学部建设方案》,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高度,加大对汉语言文学、藏语言文学、蒙古语言文学、广播电视学等专业的整合力度,系统推进中国语言文学学部建设。四是建成一组课程体系。构建落脚于“中华民族共同体”主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修课为核心、10门“四个共同”思政选修课为骨架、50门“中华文化”系列综合素养课为支撑、100门民族团结主题专题讲座为辐射的“1+10+50+100”校本特色思政课程体系。五是建成立一批实践基地。精心选择省内市州县和国有企业、社区等不同点位,建设52个涵盖不同层级和领域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研究实践基地,针对新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持续不断的追踪研究。六是建成一组校园雕塑。从有形有感有效角度,制定主题雕塑建设方案,策划打造“全链条”主题校园文化景观体系。七是建成一座教育场馆。以青藏高原各民族汇聚中华的历史为线索,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博物馆,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八是建成一项思政平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要方向,按照“理论研究+实践创新+工作示范+经验推广”“四位一体”模式,打造省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基地。九是选树一批先进典型。设立大学生“进德修业之星”奖,连续11年对100名优秀学生进行表彰奖励,在评选中将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表现作为基本条件。开展“民族团结处室”“民族团结学院”“民族团结宿舍”“民族团结班级”选活动。近3年评选出5个民族团结进步处室(学院)、249个民族团结进步和优良学风宿舍、100个民族团结进步和优良学风班,在全校学生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十是打造一批文艺精品。按照“一剧一团一会一赛”模式,打造原创话剧《守望可可西里》、“青春之光”理想信念宣讲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文艺晚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竞赛。
(作者为8455线路检测中心党委副书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