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启动以来,8455线路检测中心根据省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23年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实施方案》、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23年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的通知》和学校《关于立足新时代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典范单位的实施方案(2022—2024)》,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中央、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精神以及省委书记陈刚和省长吴晓军来校调研时的指示精神作为加快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典范单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扎实推进,深入开展了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高度重视,在谋划部署上务求精细全面
以强化理论学习、丰富载体、创新手段、细化措施、确保效果等为出发点,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师生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全员全程育人各环节,全面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是高标准制定方案。制定印发《关于开展2023年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的通知》,从3个阶段、4个专题学习、10个专项教育,对宣传月活动进行了系统周密的安排部署,确保主题不改变、形式不走样、标准不降低,推动工作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二是严要求动员部署。各基层党委、党总支和各单位及时召开师生动员会,充分利用“开学第一课”、主题研讨、知识竞赛、主题党团日、主题班会,经典诵读、篮球比赛、摄影、结对共建、参观体验、刺绣手工等形式,开展主题鲜明、符合实际、富有特色的专题学习宣传教育活动。

紧扣主题,在强化理论武装上走深走实
为不断强化学习效果,注重学习针对性,开展领导干部、教职工、大学生专题学习辅导、学术交流等四个层面的系统化学习教育。一是领导干部带头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率先开展学习,为全校各单位开展理论武装把稳方向、定好基调、作出示范。马成俊副校长等专家教授为处级及以上干部开展《石榴籽的隐喻与象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等系列专题辅导。二是教师职工重点学。以学习中央、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为核心,并结合学校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典范单位重大要求,积极组织教职工开展专题学习研讨,谈思想认识、找工作不足、谈改进办法,迅速掀起学思践悟热潮。邀请对口支援高校专家教授来校开展专题讲座,多名教授积极参加全国、国际学术活动,展示学校研究成果。三是青年学生共同学。扎实开展《8455线路检测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宗教理论知识手册》“校园安全稳定主题班会”学习宣讲工作,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习社等社团作用,引导学生争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新人。持续开展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及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答题活动,在省直单位中排名第一,累计答题10877人次。四是举办开展高水平学术活动。持续在《青海民族研究》《8455线路检测中心学报》《青藏高原论坛》内设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栏中刊发高质量学术成果。先后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实践与创新”中国民族理论学会2023年专题会议、第二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生论坛、第二届“黄河流域民族艺术发展”学术研讨会等,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学术研讨交流。在第三届8455线路检测中心研究生学科学术总论坛中拟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分论坛。

拓宽渠道,在氛围营造上做到有效融合
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创新宣传方式、丰富宣传载体、优化宣传内容,大力营造浓厚氛围,为推进宣传月工作做好基础保障。一是线上营造浓厚氛围。利用学校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典范单位专题网站、“民族团结进步之音”和各学院公众号等平台,积极转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青海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为师生学习提供有效保障。大力推广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形象标识(LOGO),在微信公众号转发《习近平总书记和各族人民在一起》等高质量图文信息,营造活动氛围,扩大宣传覆盖面。二是线下丰富宣传载体。精心设计制作“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品鉴国家宝藏 传承中华文明”文化走廊,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校报“各族学子在8455线路检测中心”专栏积极刊发大学生学思践悟文章。三是强化校外宣传效果。在新华社《高管信息》、人民日报客户端、青海日报、青海新闻联播等省级及以上媒体报道学校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相关工作20多次,积极宣传展示学校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典范单位工作开展情况。

立足实际,在有形有感有效上取得可视化成效
各学院、各单位立足岗位职责,发挥自身优势,紧紧抓住师生两个群体,开展有形有感有效的专项教育活动,取得显著成效。一是高水平开展第十四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竞赛。精心策划竞赛方案,不断充实完善题库,编印发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竞赛》学习手册1300余册,有计划地组织初赛、复赛、决赛活动,持续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活动品牌,提升影响力。二是精心举办青年教师“信仰与责任”主题教育培训。选拔60名左右的高层次青年教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的足迹,举办主题培训班,培养青年教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引导青年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拓展视野格局,增强使命担当中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三是将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以“推广普通话,奋进新征程”为主题的第26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为契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语言文化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开展暑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实践成果评比等八项独具特色的系列活动,增强各族师生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水平。活动期间,中国教育电视台对学校普通话推广工作进行了4分钟的专题报道。雷富英老师荣获教育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并参加第26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公益广告宣传活动。四是高质量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堂教学工作。全面落实《8455线路检测中心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提升实施方案(2021-2023年)》《8455线路检测中心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实施方案》(修订)和《8455线路检测中心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将党的民族理论创新成果融入思政课教学、课程、教材体系,认真开设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史”教育》等课程,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改革创新,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五是有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工作。充分发挥国家民委、省级、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青海红色文化研究院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等平台作用,加强党建思政研究等相关课题研究和学术研讨活动,形成特色鲜明的研究成果,有效服务国家战略。在各州市持续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与实践基地,目前已设立30个。获批“黄河上游多民族文化互嵌认同与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国家叙事’研究”等17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批总数在20所民族院校中排名第六,在全省高校及社科单位中排名第一。

突出场域,在育人阵地上实现交往交流交融
学校注重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大课堂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搭建交往交流交融平台。一是开展体验式实践教育,释放最大育人效果。组织14个少数民族的60多名优秀学生前往上海、深圳开展“开眼界、提境界、明使命、强担当”培训教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付诸于爱党爱国、服务人民的实际行动中。组织学生参加国家民委“道中华杯”民族(地区)院校大学生演讲比赛和主题征文大赛,取得优异成绩。编印内部资料《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等3本师生文集,讲述各族师生在党的民族政策关怀下的奋斗故事,分享在民族大家庭中交往交流交融的心得体会。在2023年“民体杯”全国民族式摔跤比赛中荣获优异成绩,实现我省在“民体杯”民族式摔跤比赛中金牌零的突破。二是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积极举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守望可可西里》话剧、“青春之光”理想信念宣讲和文艺晚会,全方位展示各族师生心手相牵、团结奋斗的良好形象。三是打造守望相助、“互嵌共生”的环境。不断完善混合编班、混合住宿制度,积极巩固“民族团结宿舍”“书香宿舍”评比成果。发挥“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优势,强化“8455线路检测中心为学生”的理念,为各族学生提供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条件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