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维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些重要论述和重大战略安排,不仅广泛借鉴了人类现代化漫长历程的经验教训,也深刻总结了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一、理论与陷阱:现代化道路被归于一尊的困境
现代化最初是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来引领的。作为一种思想解放的过程,现代化可追溯至文艺复兴时期,其最重要的成果就是从神性下解放人性。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来讲,现代化以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为起点,以工业化为主线,带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教育以及环境等发生了深刻变化。现代化是一种全球性的现象,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几个世纪以来,现代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是人类文明的全球性潮流。但这一进程并不是同时在全世界各地普遍推展开来的,而是渐次推进、逐步展开的过程,在实际的历史进程中,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也是多样化的。根据现代化的起因不同,大致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不同的现代化。内源性现代化是由社会自身力量产生的内部创新,走社会变革道路,是一个自发的、自下而上的、渐进变革的漫长过程,西方最早进入现代化进程的国家属于这一类型,它的原动力即现代生产力是从内部孕育成长起来的。外源性现代化也即外诱性现代化,是在国际环境影响下,社会受外部冲击而引起内部思想和政治变革并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道路,也就是在自身内部因素不足的情况下,使得外来因素的冲击和压力成为主要推动力,呈现出外部因素的作用超过内部因素、内部创新居于次要地位的特征。外源性现代化大多发生在欠发达国家,起步也相对较晚,现代生产力要素和现代化的文化要素都是从外部移植或引进的,大多数发生在非西方国家和地区,是在外来异质文明的撞击下激发或接枝引进的。相对而言,外源性现代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困难远大于内源性现代化国家。正如马克思所言:“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外源性现代化国家无论在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还是在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现代化进程中,都曾遇到很多困难,付出巨大艰辛和代价,致使很多国家的现代化举步维艰。
现代化理论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比实践晚了整整200年。现代化理论是对内源性国家实现现代化过程的总结和提炼,它的兴起可以理解为是美国进行冷战的工具。二战后美国迅速崛起成为超级大国,为了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盟国体系并遏制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在制定和实施马歇尔计划以支持重建西欧的同时,为了引导尚处于美、前苏联两大阵营中间地带的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新兴和独立国家倒向美国,并针对这些国家急需探索政治独立和经济繁荣发展道路的实际,通过梳理和传播现代化理论,促使它们选择西方现代化道路并进入资本主义的轨道。因此,早期西方现代化理论的主要意图与其说是出于学术上的兴趣,还不如说是政治上的需要。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经典现代化理论,一方面的确对总结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具有一定理论价值,但更重要的是,这一理论在价值中立的外衣下,实际是通过引导新兴国家“西方化”来服务美国建立并维持其霸权地位。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通过对模式变项的两极设置,一极为现代标准,另一极为传统标准。现代标准实际上是对美国社会制度的抽象。这种变量设定,预设了美国的现状是每个国家都要努力的目标、美国的现代化道路是所有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道路这一前提。而传统这一极,则是没有实现现代化的各个国家,这些国家都处在从传统到现代的不同发展阶段上。“在这套结构中,美国是现代化的‘灯塔’,所有的国家都在驶向‘灯塔’的航程上,只是远近不同而已。”在这样一种意识形态影响或导向下,经典现代化理论提出了一系列观点:
一是认为现代化的价值取向是“理性化”。这种思想源自马克斯·韦伯,认为人类的发展就是从追求情感价值为主的理性转向追求目的、利益为主的理性,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艺术、政治或经济的现代化,基本精神动力即是西方文化独具的理性主义。在韦伯及其继承者英格尔斯、麦克勒兰德等现代化理论家们看来,现代化的精神动力就是理性精神,人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精神特征的转变等是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重要部分,而这种理性化的本质就是功利主义导向的经济理性,资本主义精神就是强调“营利是生活的最终目的”“是一项天职”、企业家精神就是要以坚韧的毅力执着于自己的天职。
二是认为现代化的目标是“欧美化”。现代化理论家大多来自欧美国家,他们认为“现代化是一个朝欧美型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系统演变的过程”,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发展,就必须按照欧美模式逐次经历欧美现代化的各个阶段和过程,他们还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系统总结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和特征,这些特征无不是对欧美国家现状的描述和解释,认为达到了这些方面的要求也就实现了现代化,从而使“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树立了一根现代化标杆,其他社会都会缓慢地向这个方向发展”。
三是提出现代化的路径是从传统走向现代。认为现代化就是从“传统社会”变迁到“现代社会”,“将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放在同一条历史发展线上,认为社会是一个逐渐进化的有机体”,这种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社会进化思想贯穿于经典现代化理论的始终,最负盛名的是罗斯托提出的“传统社会、创造前提条件阶段、起动阶段、成熟阶段、高频消费阶段”社会发展五阶段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就是不断跨越这些阶段,最终达到同发达国家一样的发展水平。在这样一个“单线进化”的发展样式中,西方国家是带领者,发展中国家是追随者。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是“传统社会”的产物,发达国家呈现的工业文明以及与此相关的精神产物是“现代社会”的象征,实现现代化就要抛弃传统因素,积极积累现代因素。这种亦步亦趋的发展状态注定发展中国家是不可能超越发达国家的。
现代化理论一度成为诸多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指导。然而,由于现代化理论自身的缺陷和发展背景的巨大差异,使按照这一理论指导的实践陷入巨大困境,成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泥淖和陷阱。现代化理论自身的缺陷,不只是由于其强烈的意识形态特性,也由于这一理论对欧美现代化进程的片面总结,掩盖了其现代化进程、财富增长过程与其曾经在全球范围进行殖民统治和战争掠夺同步等事实,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不仅经受过殖民时代的严重掠夺,也往往是被迫拉入现代化轨道畸形发展的,他们即使在取得了民族独立后依然处于依附地位,经济和技术受制于发达国家。因此,无论内部条件还是国际环境都迥异于欧美内源性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不仅如此,现代化理论的本质在于服务欧美中心主义和霸权主义,这个理论建立的是一个“中心——边缘”的不平等经济贸易关系和剥削关系,最终“造成了一种有利于一些国家却损害另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结构”。西方学者们画给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蓝图,在实践进程中更多看到的是诸如拉美陷阱、中等收入陷阱等,更是由于过度渲染“理性至上”,最终使人成为理性、科技和金钱的奴仆,使得人们的精神日益匮乏,社会反常现象和极端事件频发,犯罪率上升,人类的幸福感和主体性降低,“人从理性的主体和人道主义服务的中心对象的位置沦落为工具和机器的奴隶,至高无上的人道、人权和人的价值等变得一钱不值了”。我们没有看到像经典现代化理论所描述的那样,只要按照欧美的模式去发展,各国就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演变的现实图景。在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更没有看到欧美“教师爷”指导、支持和鼓励这些国家顺利完成现代化进程,看到的却是在新的国际体系中通过美元、能源、技术和不平等的分工进一步掠夺发展中国家,发生的却是通过贸易战、金融战来打压、遏制发展中国家,甚至不惜发动战争来清除异己、控制市场和资源。从这个角度来讲,经典现代化理论实际上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在后殖民主义时代进一步实施殖民统治和掠夺剥削发展中国家的理论工具。一句话,历史不可复制,西方式现代化道路难以模仿,“单线进化”和归于一尊的经典现代化理论没有能让发展中国家顺利推进现代化进程,而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必然与现代化理论提倡的“欧美化”有很大不同。人类的现代化需要探寻符合时代特征和各国国情的新的路径和模式。
(作者为8455线路检测中心校长、教授)

链接:https://epaper.tibet3.com/qhrb/html/202301/30/content_124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