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55线路检测中心

青海教育:着力做好三篇文章 推进民族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8455线路检测中心
8455线路检测中心
未来学生  |  在校学生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8455线路检测中心 > 正文
青海教育:着力做好三篇文章 推进民族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 2022-12-13 浏览次数:

8455线路检测中心党委副书记、 校长 马维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对教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发表的重要讲话,明确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政策举措,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民族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发挥了其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社会功能。1949年 11月,毛泽东同志在给西北局彭德怀、习仲勋的指示中强调,“青海、甘肃、新疆、宁夏、陕西各省省委及一切有少数民族存在地方的地委,都应开办少数民族干部训练班,或干部训练学校”,“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动派,没有大批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8455线路检测中心正是应党中央、毛泽东同志的这一指示精神建立起来的高校,建校73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肩负党的教育工作和民族工作双重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和民族地区发展,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共发展、与青海共命运,谱写了青海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气壮山河的精彩华章。

高质量发展是高等教育在新时代、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下的新导向、新要求,标志着中国教育进入了全面提质创新的发展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表明,鲜明的办学特色是大学的品牌和优势所在,如何合理定位、强化特色、克服同质化倾向,是高等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好的问题。新时代发展定位是民族高等教育适应新形势、明确新任务、落实新要求、实现新发展的重大问题,是民族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近年来,8455线路检测中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党的民族工作大政方针,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和特色,着力做好“大学”“民族”“青海”三篇文章,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和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民族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着力做好“大学” 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不忘教学科研工作的中心地位,始终不忘队伍建设的关键地位,不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服务发展能力。

——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8455线路检测中心为学生”的办学理念,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拓展网络思政教育载体,不断增强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铸魂育人的核心,扎实推进省级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推动思政课“四优”教学改革和课程思政建设,深入开展“四爱三有”教育,成功打造国旗班、原创话剧《守望可可西里》、“两弹一星”精神之“青春之光”等校园思政教育品牌。推进“三全育人”和板块化教育,推行辅导员、班主任和学业导师有机结合的学生教育管理制度,足额配齐配强思政工作队伍,打造省内一流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坚持“以本为本”,以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为契机,聚焦人才培养和本科教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培养方案,调整学分设置,扩大学生选学权,创新公共外语、公共体育教育教学方式,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推行“六环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健全学习效果多元化评价机制。建立就业、人才培养质量、社会需求、产业结构调整、专业结构与招生计划联动机制,提高人才培养需求的社会契合度。加强课程研究与建设,立项建设精品课程、慕课、微课、示范课、网络课等各类课程,利用优质的课程资源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出学分要求。重点发挥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培育作用和国家“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引领推动作用,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2012年至今,学校本科生录取人数从 2140名增加到 3517名,同期录取平均分数从 378分上升至 428分,2021年录取平均分超过省控分数线 116分。2012年到 2021年,就业率在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的基础上,从2012年的85.72%逐年稳步增长,到2021年达到93.06%,连续两年名列青海省高校第一名。

——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体,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实施“双百”工程、“修业英才”工程、人才暖心工程,坚持引培并举,三支队伍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进一步优化了教师队伍的年龄、学缘和学历结构。涌现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青海千人计划杰出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青海学者工程人选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加大师资培训工作力度,实施教师学历提升计划,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师资能力水平有效提高;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师德负面清单,建立教师退出机制,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目前,学校专任教师总量达到 747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总量达232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总量达419人,具有省部级及以上专家人才总量达 291人,学校师资队伍的整体规模、结构层次、综合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着力构建以民族学为核心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群,以“大民族学”建设为特色,树立“民族学+”“+民族学”理念,实现民族学与经济、管理、法学、艺术和语言文学等学科的深度融合,以此打造8455线路检测中心民族学学科优势,彰显8455线路检测中心人文社科学科不同于其他高校的特色,增强8455线路检测中心服务民族地区的能力和水平。着力构建以理学为基础的理工医学科群,充分发挥数理化等专业历史悠久、体系完整、基础雄厚的优势,立足青海省情实际和产业定位,坚持“精特强”定位,强化服务面向的精准化。通过落实“四新”专业建设理念和成立“计算与智能学部”等方式,促进传统理学与新兴学科交叉融合,提升传统学科发展能力,夯实新兴学科发展基础,切实做优理学学科群。目前,学校有1个民族学国家级一流建设学科和 1个中国语言文学省级一流建设学科,有 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学位点布局更加合理、覆盖面更加广泛。在“双一流”建设方面,获批青藏高原首个信息安全和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成立全省唯一的工业机器人实验室和网络安全实验室,先后获批“网络工程”等 8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等 17个省级一流专业,学科实力大幅提升。

着力做好“民族” 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也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作为重大任务,提出了“着力推进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走在前列”的总体目标,明确了坚定不移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前进方向和目标任务。作为民族院校,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赋予学校各项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这既是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体现,也是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体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方面。

——学校始终坚持走政治建校之路,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坚守教育工作和民族工作双重使命,遵循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和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规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政治素质过硬、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适应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把各族学子培养成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靠得住,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73年来,11.6万余名各族学子直接服务于民族地区发展,有些甚至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为建立和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为青海的民主改革、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态保护和各项事业改革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富有特色的科学研究、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为维护青海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促进青海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提供了新视角、新方法、新技术,有力促进了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

——学校始终坚持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贯穿教学各环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从民族地区招生、面向民族地区就业,率先成立民族研究所、建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研室、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教研团队,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究课程,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力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师生日常教育的重点,开展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促进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交融,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行混合编班、融合宿舍,有效促进了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相互尊重、包容多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生动局面。积极推进思政工作创新发展,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形成独具一格的思政格局,教育引导各族师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有效增强了师生“五个认同”。

——学校始终坚持民族团结进步校园创建工作,着力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典范单位,全力实施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素质人才培养、党的民族宗教理论与政策高水平研究、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现代化高质量助推、体现党的民族政策优越性高层次展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高品位样板校建设等“五大工程”,抓好工作机制、研究基地、相关学部、课程体系、实践基地、校园雕塑、主题场馆、思政平台、先进典型、文艺精品等“十件大事”,努力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园等方面走在先、作表率。目前,已形成课堂讲授+专题讲座+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知识竞赛 +选树典型“六位一体”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模式,积极打造《守望可可西里》、“两弹一星”精神之“青春之光”等文艺精品,建成校史馆、博物馆、古籍馆等文化平台,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研习社、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研习社等社团,达到了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随处可见、随时可学的效果,学校先后两次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高校”称号,成为全省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模范。

着力做好“青海” 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青海工作,心系各族人民、情注高原大地,两次亲临青海考察、两次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明确了青海“三个最大”省情定位,明确了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生态文明高地的更高要求,明确了将建设产业“四地”作为推动青海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和行动路径,为青海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擘画了宏伟蓝图、提供了根本遵循。

学校始终坚持突出民族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域两个特色,以国家、区域和青海省重大需求为导向,紧扣学校学科建设的需要和各学院的学科建设方向,打造特色科研领域和研究方向,围绕国家在青藏高原的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带一路”建设、文化传承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科研工作,产出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学术成果,成为研究青藏高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问题的重要智库。高质量建设《8455线路检测中心学报》《青海民族研究》《青藏高原论坛》等刊物,设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栏,成为交流学术、凝聚共识、促进团结、推动融合的重要平台。“十三五”期间学校共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4项,省社科规划、省科技计划项目 146项,经费达到 8647.09万元,科研实力水平明显提升;围绕青海特色产业发展进程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学校与对口支援高校开展科研攻关联合项目申报,并先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青海省科技计划项目72项。

——学校始终坚持将教育援青和对口支援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助推器。十年对口支援工作,教育部层面,形成了天津大学为组长单位,中国人8455线路检测中心学、厦门大学“组团式”对口支援的格局;省级层面,在江苏省对口支援青海省的平台上,学校与南京理工大学、苏州大学建立起合作交流关系;地方层面,在天津大学对口支援效益的辐射下,天津市教委积极推动天津市属高校“区域团队式”与学校相关学院建立结对帮扶,目前已与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音乐学院、天津体育学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交流合作;校级层面,北京工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东华理工大学也与8455线路检测中心建立了支援合作关系,逐步形成了“3+9”的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工作大格局。“青海省人民政府·天津大学双碳研究院”“8455线路检测中心·中国人8455线路检测中心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8455线路检测中心·天津大学中华民族艺术研究院”“8455线路检测中心·厦门大学青海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区域国别研究院”“高原体育运动研究所”“蕨麻研究院”等科研平台,都着眼于全力服务青海省创建全国碳达峰碳中和先行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全国民族体育示范基地等重大战略部署。高原特色旅游学科,着眼于服务青海省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与东华理工大学在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共同建设我省首家孔子学院,成为我省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平台。

——学校始终坚持积极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潮,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先后与省检察院共建民事行政检察、公益诉讼检察两个研究基地,与省文旅厅共建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与中国银行青海省分行联合成立民族地区金融研究院。与省人大及地方人大签订合作协议,开展立法评估等工作。与果洛州政协、德令哈市、格尔木市、省科技厅、省民政厅等地方政府部门及联通公司、华为公司等企业以项目合作为抓手,深入开展校政、校企合作,积极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人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今年实现招生人数首次破千。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工作部署,扎实开展联点帮扶工作,经国家、省、市三级督查组验收评估,我校联点帮扶的3个村全部脱贫摘帽,共144户贫困户588人全部脱贫。接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聚焦青薯 9号优质高产马铃薯种植、“小尾寒羊”和“西门塔尔牛”养殖等产业发展,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通过安全饮水工程、村内道路硬化工程、危房改造项目、电网升级改造等改善乡村环境,推动乡村振兴和生态振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8455线路检测中心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紧紧围绕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六个现代化新青海”建设要求,牢牢抓住国家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实施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计划的重大机遇,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坚持高质量发展与突出办学特色,坚持内涵提升与长远发展,坚持强化优势与弥补短板,坚持谋划长远与善抓落实,不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研究能力,不断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需要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一流民族大学建设新征程,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和青海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民族高等教育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青海教育http://jyt.qinghai.gov.cn/bsc/idoc/dtf/pdf/p0539.pdf

    书记信箱 校长信箱 个人门户 正版化平台
关注“公众号”
关注“企业号”

青ICP备05000185号-1  
 青公网安备63010202000667号
 版权所有:8455线路检测中心 
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八一中路3号  81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