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变银
2021年7月,8455线路检测中心药学院院长林鹏程教授和周党卫教授、张金魁博士等一行十几人踏上了一次植物考察之旅,他们考察的目的是寻找散布在青海各地的兰科植物。此次寻兰之旅,科考队深入我省多地林区,历时两个多月,初步探明了我省兰科植物分布情况,为我省兰科植物保育、管理、科研提供了基本依据。
调查发现34种
青海兰花物种
兰花是我国著名的观赏花卉。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把兰花称为“王者香草”。兰花姿态典雅,独具幽香,被人们视为高洁、典雅和坚贞不屈的象征,在我国形成了独特的兰文化。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兰花是热带和亚热带植物,青海高原高寒的生态环境不适宜兰花生长。许多资料记载兰花产地主要以南方,如云南、广西等地为主,而华北、东北和西北的宁夏、青海、新疆等地资料较少。林鹏程教授说,其实青海也有兰花,只是大多数兰花生长在深山老林里,一般人无缘看到。青海的兰科植物分布在《青海植物志》第四卷有记载和反映,但针对青海兰科植物分布的系统调查研究工作几乎没有。
据了解,全世界兰科植物约有700属两万多种,其中我国分布有179属一千多种。鉴于兰科植物的重要保护地位,为了摸清兰科植物在我省的种群分布状况,2021年青海省林草局启动了兰科植物调查项目。“我们这次针对我省主要林区的兰科植物开展了全面调查,基本摸清了省内兰科植物的家底。”林鹏程教授说,这次考察共发现兰科植物21属34种,拍摄照片一千五百多张。这些兰科植物主要分布在互助土族自治县北山林场、玉树藏族自治州江西林场、黄南藏族自治州麦秀林场等林区,每个片区的兰科植物都在二十多种以上。
“很多兰花生长在人迹罕至、道路不通的深山幽谷里,兰科植物考察非常不易。”林鹏程教授说,夏季的林场草木茂盛,在丛林深处到处是自然歪倒的树枝、布满苔藓的树干,有时候道路被完全掩盖了,队员们只能带着GPS和对讲机徒步前行。
在有着多次科考经历的张金魁博士心里,这次兰科植物考察的经历也是非常难忘的。在人烟稀少的荒滩、林地里,队员们吃住、工作都在一起。张金魁回忆,有一次他们早上7时出发,10时到达目的地,停车钻进路边的树林,高大的树木下密布着苔藓,光线有些昏暗,草丛中一团紫色让人眼前一亮。“快看,是盔花兰!”周党卫教授惊喜地喊了出来,这个消息立刻让所有人都兴奋了起来。在密密匝匝的草丛中,这几株成簇的紫色盔花兰吸引了大家驻足。盔花兰植株不高,有多条棱,叶片薄而大,花序下垂,花朵格外醒目。张金魁说:“就在大家准备拍照时,雷声打破了林中的寂静,不一会就下起了大雨,队员们只能冒雨工作,直到完成考察任务,大家才在泥泞的小路上一路跌跌撞撞返回车里,每个人都被淋得湿漉漉的。林场天气瞬息万变,有时碰到雨天路难行,我们无法当天往返,只能寄宿在山间的农户家中或在野外露营。”
发现多种稀有兰科物种
10月初,队员们完成了这次基本的考察任务。林鹏程教授介绍,他们这次考察除了对《青海植物志》中所记载的兰科植物多样性分布、生活习性、科研价值等做了系统评估之外,还有不少新的发现。
其中,在湟源县波航乡意外发现稀有物种凹舌掌裂兰、黄南麦秀小兵沟意外发现河北盔花兰、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新发现宽卵角盘兰。另外,科考队员在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兰科植物调查中发现了24种兰科植物,其中高山鸟巢兰、尖唇鸟巢兰、蜻蜓舌唇兰、密花兜被兰、一叶兜被兰、斑叶兰较为少见。在玉树江西林场考察中发现的21种兰科植物,主要分布于海拔3700米至3900米的灌丛或林下草地。其中毛杓兰、紫斑兰为本地区的新发现;在黄南州麦秀林场共发现21种兰科植物,其中掌裂兰在这一区域分布较为广泛,现已被国家列为二级重点保护植物,也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红色名录)收载。
青海兰花的习性
周党卫教授说,为适应不同地域的环境,兰花形成不同的生长习性,有的喜欢长在土壤里,有的喜欢长在树上和岩石上,还有少部分生长于腐殖质上,没有绿叶,自身不能利用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靠内生真菌提供营养生存。在高原地区,受日照、海拔、土壤的影响,多数兰科植物喜欢阴湿和腐殖质含量高的环境,对生长环境的要求较高。比如,生长在海拔2900米至3700米之间的掌裂兰,需要大量的氮、磷等化合物,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它的植株就生长得粗壮,而且土壤pH值对它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大,同时对温度、湿度和水资源的要求更高。
与我国南方地区的兰科比较,分布在青海的兰科植物植株普遍较为矮小,只有10厘米到20厘米,最高的也就30多厘米;外形上叶片较小,表层蜡质层含量高,对低温环境适应性较强。
在周党卫教授的手机里保存着很多兰科植物照片,其中有一组白色的水晶兰非常独特,它属于鹿蹄草科,虽不属于兰科,但也是非常幸运。“这是在一处密布苔藓的丛林中发现的。水晶兰全身白色,如白色精灵,萼片甚至如水晶般透明。由于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水晶兰主要靠吸收腐叶的营养来获得养分,这在腐生植物中比较独特。”周党卫教授说。
虽然受高寒生态环境影响,分布在青海的地生兰花没有南方兰花硕大的叶和花,但却独有高原兰花质朴文静、淡雅高洁的气质。
国家重点保护
野生植物
兰科植物是被子植物中仅次于菊科的一个大科,具有重要的观赏、保育、药用、科研等价值,比如这次发现的濒危兰科植物掌裂兰就是藏医药常用药物之一,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长期过度采挖、过度放牧、水土流失等原因,导致兰科植物生境被破坏,种群濒危。林鹏程教授介绍,目前所有兰科植物同时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部分兰科植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保护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15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通过这次调查发现,青海省兰科植物绝大多数为陆生兰,少数为腐生兰,暂未发现附生兰。主要分布地包括林下、高寒灌丛、高寒草甸、山坡草丛及河边碎石滩等生境,林下腐殖质较厚且潮湿阴凉环境下分布多样性较高;从海拔高度分布来看,沿海拔越往上多样性越少。从调查到的种属总数来看,青海兰科植物总体多样性较少,呈斑块状分布,青海东北部(互助北山林场,门源仙米林场)及西南部(玉树江西林场)多样性相对较高。
林鹏程教授说,调查团队根据这次考察结果提出了一些青海兰科植物可行的保育措施,如加强濒危兰科药用植物资源生境、种群资源量调查研究,建立实时动态监测系统,开展濒危兰科药用植物替代品研究和就地保护与种质资源库建设,同时加强立法,更新开发利用观念,建立濒危藏药生态采集模式等,这对进一步加强兰科植物资源调查监测、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推动我省实施生态优先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链接:https://epaper.tibet3.com/xhdsb/html/202112/13/content_76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