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碳排放总量低、清洁能源储量大、碳汇生态资源丰富,具备提前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基础条件和独特优势,应当在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中贡献力量,在绿色低碳发展中走在前列。
青海省碳达峰、碳中和的驱动因素和趋势预测
从能源碳排放整体占比看,青海省传统能源占比较低,清洁能源成为消费主体。2000-2019年,青海省煤炭消费占比在到达47.5%的高点后持续下降,保持在30%左右;电力消费占比有所波动,但总体占比保持在40%以上;天然气消费持续上升,占比超过15%。清洁能源为主的消费结构,为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创造了良好条件。
碳排放量方面,2000-2019年,全省碳排放量经历了逐渐上升然后缓慢下降的趋势。青海省碳排放驱动因素方面,产出碳强度、地区生产总值、终端能源消耗量是青海省碳排放的主要促增因素,而投资效率、能耗碳强度的促减效应明显。从累计碳排放量来看,2008-2012年存在一个负增长区间,表明应对金融危机的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青海碳排放也有重要影响。
按照基准情景、绿色发展情景、技术突破情景以及“绿色发展+技术突破”情景,采用蒙特卡洛法进行10万次模拟,对青海省碳达峰演变趋势进行预测。结果显示:基准情景下青海省碳排放量到2035年将达到6786万吨峰值,比2016年高出318万吨。绿色发展情景下,碳排放将于2030年达到4354万吨碳排放的次高峰值,比2016年峰值减少2114万吨。技术突破情景下,碳排放将于2025年达到4085万吨的次高峰值,比2016年的峰值减少2383万吨。
青海省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选择
加快碳减排约束下的产业转型,构建低碳经济体系。全面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碳减排为硬约束条件,以绿色环保和技术创新为关键抓手,倒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依托青海特色资源,以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四种经济形态”为引领,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体现高原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产业减碳的强大支撑。
优化低碳值能源消费结构,持续提升清洁能源比重。充分发挥清洁能源资源丰富、水能风能光能互补的独特优势,以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为重点,以建成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为目标,继续扩大海南、海西两个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规模,有序推进冷湖—茫崖风电走廊建设,建设多能互补清洁能源示范基地,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大幅度减少碳排放,形成清洁能源比重持续提升的能源消费结构。
探索碳标签改革试点,引导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以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为牵引,以创建能源革命综合试点省为契机,引进“碳标签”制度(把商品在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量用在标签上标示并告知消费者),深化生产消费低碳化革命。积极建设“绿电特区”,扩大碳排放权交易,推动绿证交易,开展低碳城市(园区、社区、家庭、学校、企业)示范创建活动,形成减碳化碳的有效机制和良性循环体系,探讨深化能源改革化碳新路径。
丰富碳储量生态资源,全面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以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为指引,以生态文明建设“七个新高地”为载体,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不断丰富碳储量生态资源。深入开展保护“中华水塔”行动,加快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动山水田林湖草沙冰综合系统治理,推进绿水青山工程,建设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治理重大工程,构建高原林网体系,持续扩大森林蓄积量、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及湿地保护率,切实拓展扩充生态固碳容量。(作者:8455线路检测中心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 胡西武 李毅)
来源:中国审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