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55线路检测中心

青海新闻网:【地评线】青新时评:党的百年历史与青海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性-8455线路检测中心
8455线路检测中心
未来学生  |  在校学生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8455线路检测中心 > 正文
青海新闻网:【地评线】青新时评:党的百年历史与青海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性
发布时间: 2021-08-26 浏览次数: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党的百年历史中,实现现代化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就将马克思主义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确立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每一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是这一初心与使命的集中概括。要实现这样的初心与使命,需要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必然离不开现代化的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就确立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1954年提出实现工业现代化,到1957年提出实现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和科学文化现代化,再到1963年将实现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确立为国家发展战略,最后到1975年重申“四个现代化”为国家发展战略,经过70多年的不懈奋斗,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建国一百年时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并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纳入到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

可以说,党的百年历史就是在不断书写现代化的历史篇章中走来的,结合青海省实际,青海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好以下三方面的特殊性。

历史的特殊性对历史特殊性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认识,实践证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足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地区或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例如:建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上海、长沙等城市、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嘉兴、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之地的南昌和广州,等等,中国共产党在这些地方组织的工人运动和革命活动,宣传了进步思想,唤醒了民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思想基础,这些红色印记同样成为这些地方实现现代化的宝贵的革命精神和红色资源。再如长征,“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红军每到一处,都安排专人到处张贴宣传标语,粉刷革命口号,组织文艺活动,召开祝捷大会等,这些活动宣传了革命精神,播种了革命的火种,为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红军的长征足迹,同样成为许多地方实现现代化的宝贵的革命精神和红色资源。比较而言,青海在上述方面确实存在着特殊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青海在马步芳家族的统治下,并没有开展现代化运动,更没有宣传现代化思想,中国共产党在青海的革命活动较之全国其他地方而言是少之又少,成为青海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相对匮乏早期的现代化实践和现代化思想基础的特有现象。

难得可贵的是,1936年7月,红军二、四方面军近3万人从四川甘孜进入班玛县子木达沟,在这里休整了20余天,期间,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平等、宗教信仰自由等政策,从此,红军故事在班玛流传开来,形成了红军长征途中独特的红色记忆,留下了传承革命火种的班玛长征精神,是青海弥足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这段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青海省境内留下的革命足迹,当时播种的革命思想,为班玛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三色班玛”中的“红色”,成为“依法治理、群众路线、集中推进、精准发力”为内容的“班玛经验”形成的主要基础,“班玛经验”的实质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总结,其来源之一就是红军长征经过青海的这段历史。

青海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特殊性,主要集中表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青海的革命实践,结合党的百年历史,需要我们在历史比较的视域下回顾青海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程,同时也需要结合新的发展阶段的现实,从现实的角度客观分析青海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性。

现实的特殊性。所谓现实的特殊性,概而言之就是青海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大实际,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自然环境的复杂性、经济发展的差异性等。

自然环境的复杂性。青海省位于祖国西部,有五分之四的地区为高原,平均海拔4058米,面积位居全国第四位,管辖2个地级市、6个自治州。地势总体上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部低,地形复杂多样。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给青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出了挑战。

经济发展的差异性。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既有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包括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特点,青海省的现代化建设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与西部其他省份比较也有一定的差距;在青海省内同样存在着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表现出的地域特色、产业发展特色等。青海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客观分析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将差异性转化为现代化建设的优势,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难题。

自然环境的复杂性、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是青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面临的最大实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统一布局,既要看到这些特殊性所带来的挑战,更应该关注这些特殊性中所蕴含的潜在优势,将传统发展观中形成的“短板”认识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长足之处,反映在青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中,形成了目标方面的特殊性。

目标的特殊性。2020年12月召开的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青海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与“全国同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目标,要“建成具有青海特点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现代化”、“建设青藏高原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等。《建议》中提出的远景目标,统一于全国的远景目标,又立足于本省实际,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这些现代化目标的提出,开启了青海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结合青海优势和资源,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体现本地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以下简称“四地”建设)。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必须抓紧抓好的工作”(以下简称“三新一高”要求)。“四地”建设是青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特殊性所在,而“三新一高”要求则体现了青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普遍性。青海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在目标层面要处理好“四地”建设的特殊性与“三新一高”要求的普遍性。

“四地”建设是落实贯彻“三新一高”要求的具体体现,而“三新一高”要求为“四地”建设提供了内生动力、市场保障和目标指向。“四地”建设充分反映了青海的资源优势,“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建设,需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通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成为青海原有基础产业积蓄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四地”建设提供了市场保障,而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四地”建设提供了目标指向,可见,“四地”建设是“三新一高”要求的应有内容。

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和遵循,只有客观全面地认识青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特殊性,才能够更好地贯彻落实“三新一高”的基本要求。结合党的百年历史,青海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需要从党的历史、新的发展阶段的现实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三个方面来把握青海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性。(作者:8455线路检测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马文祥)

链接:http://www.qhnews.com/newscenter/system/2021/08/26/013440319.shtml

    书记信箱 校长信箱 个人门户 正版化平台
关注“公众号”
关注“企业号”

青ICP备05000185号-1  
 青公网安备63010202000667号
 版权所有:8455线路检测中心 
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八一中路3号  81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