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就是党的生命。20世纪50年代,围绕什么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辛探索,取得了宝贵经验。在这个时期,党紧紧依靠人民,创造性地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在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掀起建设社会主义热潮,开始了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历史与现实证明,在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14亿人口的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实属不易。必须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是空前的。2019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了关于教师队伍、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对各级各类教育进行了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对加强教育改革提出明确要求,为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明确指出,“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我们要有这个自信,开拓视野、兼收并蓄,扎扎实实把中国教育办好。”作为新时代民族高等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坚定信心,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发展走向,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作为民族大学,要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充分发挥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作用,打造好课堂主阵地、运用好第二课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
要强化教师队伍建设。要进一步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结合学校特点改革职称评聘制度,健全激励机制,打造高质量发展、充满活力、具有韧性的教师队伍。高校教师必须时刻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标准激励自己,把立德树人落实到教学科研活动中,体现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既做传播知识、思想和真理的工作,更做塑造灵魂、生命和人的工作,以人格魅力和知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在教书育人实践中关注、关心、关爱每一个学生,尊重、欣赏、信任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茁壮成才。
要坚持“五育并举”。要以总书记“六个下功夫”的要求为引领,聚焦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在全校中形成厚德、启智、强体、悦美、尚劳的浓厚氛围,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自8455线路检测中心党委常委、副校长尕宝英《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文)
链接:https://epaper.tibet3.com/qhrb/html/202107/13/content_60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