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宣讲各民族团结事迹的小小宣讲员马伟。 通讯员 东宣 摄

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下青海各民族儿女团进奋进的90后摄影师侯健。

回乡带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川口镇各族群众创业的致富带头人马宏云。

长在红旗下的8455线路检测中心学生韩雨昕

土族绣娘李发秀(左)带着姐妹们靠勤劳的双手增收致富。通讯员 赵琦 摄

蒙古族小伙满都力(右一)温馨的全家福。通讯员 吴凤君 摄
在广袤的青海大地上,一个个感人的民族团结故事广为流传。千百年来,汉族、藏族、回族、土族、蒙古族、撒拉族等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辛勤耕耘、水乳交融。这片土地,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地,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团结融合的一个缩影。
行走在青海7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家庭、在社区、在村庄、在乡镇、在机关、在学校、在企业、在市场,随处都能感受到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欣欣向荣景象。从城市到农村牧区,处处旧貌换新颜,全省各族群众自发地唱响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民族好的时代主旋律。
本报记者 周建萍
民族团结花绽放
“许乎”在藏语里是“朋友”“世交”的意思,撒拉语对应词为“达尼希”,但实际意思还要更加丰满,近乎“结拜”,相当于没有血缘关系、不同民族的两家人结成亲戚。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历来有“一日许乎,终生交往;一代许乎,世代友好”的说法。
循化县道帏乡藏族牧民李家太与县城居民马光辉两家是四代以上的“许乎”,彼此经常走动。上世纪60年代,马光辉家没吃的,李家太的父亲送来20多斤青稞面,其实自家人也吃不饱肚子;李家太的孩子考大学填报志愿,专门上门请教马光辉,孩子去西宁上大学,马光辉专门赶来送行。
李家太和马光辉的故事只是青海民族团结的一个缩影。大美青海,美在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共融,更美在592万各族儿女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当万人锅庄跳起来,幸福的“花儿”唱起来,唱红歌、听贤孝、看藏戏……这样的场景在城市广场、乡镇文化中心、社区村庄随处可见。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在青海大地上,团结的乐章全面奏响,和谐的旋律更加动听,各族干部群众休戚与共、携手相助、奋力拼搏,共同谱写着和谐发展的美好篇章。
大美青海共繁荣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在我省各地,这种民族间的水乳交融,既体现在大街小巷的双语标识、随处可见的民族服饰、香味扑鼻的奶茶上,更体现在各族人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建设家园,为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社会氛围而奉献出的点滴汗水。
长期以来,我省各地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深化创建内涵,丰富创建形式,把创建作为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载体和方式,全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到2025年,我省将建成民族团结、生态良好、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开启新时代青海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征程。
数据看成就
◆近年来,我省立足特殊省情、担当特殊使命,举全省之力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颁布实施《青海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在全国首创民族团结专项考核、省部共建、动态管理、第三方评估、专项奖补五项机制,实现全省8个市(州)、近2/3的县(市、区)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区),全力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青海样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走在全国前列,开创了新时代青海民族工作蓬勃发展的新格局。
◆2019年5月,青海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座谈会上传来喜讯:我省人口较少民族撒拉族、土族实现整族脱贫。撒拉族和土族是青海独有的两个人口较少世居民族,2017年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在全国人口较少民族自治县中率先脱贫“摘帽”;2019年5月,互助土族自治县退出贫困县。全省147个人口较少民族贫困村、3.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
◆民族地区的就业工作关系到各族群众利益,关系到民族团结。近年来,我省千方百计扩大民族地区群众就业,累计建立就业示范基地90个,实施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5.76万人次,实现转移就业3.5万人次。2015年以来,全省民族地区城镇新增就业11万余人。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