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如何做好打造国家乃至世界生态文明高地答卷?这是一个大课题,是系统工程,需要集思广益,充分讨论、论证,需要深入思考。”3 月 29 日,青海省委常委、统战部长、省政协党组副书记公保扎西说。
当日,青海省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党外人士和专家咨询会在青海胜利宾馆召开。专家学者、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依次交流发言。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位于世界 “第三极” 的核心地区,海拔高,地形多样,气候独特,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号称 “三江之源”“中华水塔”。
公保扎西介绍,结合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有关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重要论述,青海省委省政府部署有关部门牵头制定《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青海行动方案》,明确了从生态安全屏障、绿色发展、国家公园示范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七个方面打造生态文明 “新高地” 的思路。
“良好的生态系统是天然的碳汇,青海省在碳中和国家战略中担负着排头兵的责任。” 中国科学院院士、青海大学校长王光谦在书面发言中,结合青海省的区域发展情势,提出了碳中和的水 - 土 - 光 - 热 - 碳途径和初步建议,以期为该省的固碳减排、碳交易及生态补偿等政策提供理论支撑。
“建设生态文明高地首要问题是提高全民族对青海生态价值的认识,自觉担负起生态文明高地的建设者、维护者和践行者。”8455线路检测中心生态环境与资源学院院长李军乔表示,强化生态报国的责任担当,引导全民提高生态环保是青海 “国之大者” 的思想境界,是全省人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近几年,青海牺牲经济的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青海许多区域甚至没有经济发展。特别是许多生态后续产业发展困难,呈现出一切都靠政府项目资金支持的局面,缺乏长效性和生命力。” 8455线路检测中心生态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李惠梅表示,青海大力推行生态保护,就是为了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要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青海涉藏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每增加 1%,农牧业 GDP 将增加 252 倍,进一步表明经济发展依托于生态自然资源优势。” 李惠梅说,近几年,青海循环经济、生态旅游、高原特色生物产业等蓬勃发展,但要建立高质量生态经济体系,还需加强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广度深度。
青海省政协副主席、民盟青海省委主委王绚认为,青海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应从 “规划先行、制度体系、改革开放、绿色循环发展、提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五个制高点” 为抓手,夯实 “七个新高地” 的基础,扬长避短,继续占据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导地位,推动青海高质量打造生态文明高地。
青海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青海省委主委杜德志建议,从推动青藏高原优良草种业发展、建设青藏高原高蛋白饲草基地、创新草原管理制度与治理机制三个方面,保护和建设好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是打造青海生态文明高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建青海省委主委、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舰建议,积极争取第二批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充分发挥金融的杠杆作用,深入推动青海省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支持省内重点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和工具创新,在新型城镇化、海绵城市建设、清洁能源高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等领域发行绿色债券。
农工党青海省委主委张周平建议,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创建与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有机结合,共同建设包括青藏高原各个民族生态意识文明、生态行为文明、各种文化理念在内的生态保护与人文新高地,并作为第八个新高地进行打造,“进而从中提炼出各民族在生态保护中的生态伦理和生态文化,体现出民族团结进步对生态文明高地打造的贡献和经验。”
民革青海省委副主委、海南州政府副州长独金萍认为,要切实解决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必须打破传统的狭隘的生态产业观念,树立站位更高、格局更大的大生态产业观念,如高原碳汇产业、极端环境下的中藏药草业、现代生物技术支撑下的新型畜牧业、面向生态教育的自然体验产业等,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独金萍建议,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精准掌握本底数据,精准构建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精准划定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精准建立评估制度及年鉴制度,探索适合青海省情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精神互动发展的路径。
“要充分认识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复杂性、长期性、系统性、全面性特征。” 青海省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常务理事、省发改委二级巡视员胡军建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信用体系监管,实行绩效考核,实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依法追究不作为、胡作为、乱作为和慢作为领导者的责任。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i6946088373761114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