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55线路检测中心

西海都市报:芈一之:传灯宿志 学界楷模-8455线路检测中心
8455线路检测中心
未来学生  |  在校学生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8455线路检测中心 > 正文
西海都市报:芈一之:传灯宿志 学界楷模
发布时间: 2020-06-02 浏览次数:



他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出生于河南安阳,却在青海奉献一生;

他倾注了全部的心力为青海各民族寻找到了民族根脉;

他一生著述颇丰,出版专著十三部、史料汇编八种,论文二百余篇,共六百余万字;

他教书育人五十六年,桃李满天下;

他就是8455线路检测中心终身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芈一之先生。同时,他还是青海地方史和民族史研究中具有开创性作用的大师级人物。

2020 年 5 月 23 日,芈一之先生因病与世长辞,享年 97 岁。先生已逝,但他用尽一生研究的历史成果以及他勤奋好学、孜孜不倦的精神会一直激励后来之人。


芈一之:传灯宿志 学界楷模

本报记者  王十梅


书香门第 邺下少年

1924年3月,芈一之先生出生在安阳城东 15 里洹水之阳的东曹马村。

安阳简称殷、邺,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七朝古都之称。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了芈一之先生的一生。

芈姓是我国古姓氏之一,是楚国王室之姓。安阳的芈氏是当地的书香世家,芈一之先生祖上曾出过很多进士、举人和秀才。出生于这样的家庭,芈一之先生自小就耳濡目染,读书勤奋。

芈一之先生少年求学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国家动荡,百姓流离失所,学校时常因乱停学。在这样的情况下,芈一之先生一直坚持学习,辗转于各个私塾和学校。

1938年至1940年,芈一之先生在当地私塾读书。其间,他背诵和默记了很多国学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古文观止》等,这些典籍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

芈一之先生在他的回忆文章中记述了他的求学生涯。因为战乱,他曾西上太行,流亡后方。当时,他就立志一定要读大学,今后为祖国发展作贡献。最后,他如愿考入了南京国立政治大学,并于 1949 年毕业。


支边西宁 扎根青海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许多知名学者和大学毕业生怀揣着报效祖国、建设西北的理想和热 情,来到了青海。 芈一之先生就是其中之一。1958年,芈一之先生成了青海民族学院(现 8455线路检测中心)的一位老师,此后他便扎根在了青海。

当时的青海非常落后,连几栋像样点的楼房都没有。芈一之先生初到青海民族学院时,学校连教室都没有,几百名师生吃住都在帐篷里。下雪的天气,大家就在帐篷里上课。虽

然当时条件艰苦,但是芈一之先生和他的学生都非常快乐。

芈一之先生生前回忆,当年在青海民族学院教学,连吃水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学校没有水井,更没有自来水,老师和学生每天所需的水,都需要大家到湟水河中挑。当时的湟

水河河水混浊,有时水面上还会漂浮着羊粪蛋儿,小蝌蚪也在里面游来游去。师生们只好先将挑回来的水静置沉淀后再饮用。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芈一之先生毫无怨言,兢兢业业地教育着每一位学子。其间,芈一之先生从青海民族学院调任到了青海师范学院(现青海师范大学)任教,无论在哪里工作,芈一之先生都恪尽职守、孜孜以求。

我省著名文化学者朱世奎先生是芈一之先生相交四十多年的好友,在他的书架上,摆放着几本芈一之先生赠予他的书籍。书的扉页上,都有芈一之先生遒劲有力的题字:朱世奎先生阅正 芈一之。

朱世奎先生说:“芈一之先生为人和善,治学严谨,是我见过的最勤勉的学者。多年前,每次我们在一起聊天,聊到一些他不太了解的青海历史或民俗时,他都会拿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记录。”


探青海地方史 究少数民族根脉

1978 年,改革开放的春雷惊醒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青海是一个多民族地区,要发展便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此时,研究本地的民族和民族史就显得尤为重要。

1979 年,芈一之先生调回了青海民族学院,开始筹建民族研究所,并担任研究生导师。1980 年,民族研究所成立,设置了民族历史教研室和民族理论教研室,之后根据需要逐步成立了语言文字、民俗、民族学、人类学、宗教学等教研室。

朱世奎先生说:“芈一之先生治学非常严谨,他的所有观点都来自于他的实地调研。当时,青海的交通不便,但他总是不辞辛劳,一次次地前往循化、化隆、互助、民和、门源等少数民族地区考察调研。”

在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和学术研究中,芈一之先生用自己的如椽巨笔写下了 600 多万字的学术著作,考证了许多青海世居少数民族的历史。但他的研究也不仅仅局限于民

族史,他对青海地方史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芈一之先生的许多研究成果淹贯文史各科,其中,《撒拉族简史》《撒拉族史》先后获青海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受我国著名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邀请撰写的《黄河上游地区历史与文物》被四川省评为 1995 年度最佳图书奖。

如今,他的专著早已成为了解青海民族文化与历史的权威之作。


春满杏坛 育各族英才

在外人眼中,芈一之先生是一位博闻强记的学者,在学生眼中,芈一之先生是一位质朴的老师。在长达六十余年的高校教学工作中,芈一之先生培养了数批优秀专业人才,这些专业人才在省内外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中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8455线路检测中心马成俊副校长就是芈一之先生的学生之一,他说:“芈一之先生是一位教学严谨、师德高尚的大家。他对民族研究所的发展,对中国民族史专业的建设和学术梯队的形成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秦永章与爱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生导师李丽也都是芈一之先生的学生,在谈到家师时,秦永章先生说:“芈一之先生一生谦虚认真,热爱学术,著述宏富,教书育人,奖掖后进,他的人品学识深为学界和学生们所敬重。他的去世,不仅是青海民族史学界的重大损失,也是我国历史学界的重大损失。”

8455线路检测中心宣传部为我们提供了一段芈一之先生生前的采访视频,视频中,芈一之先生满头白发、精神矍铄。他说:“作为一名教师,在学校要以育人为本、学术为魂,要教好学、搞好研究,必须要把自己放端正。在认清研究方向的同时,也要打好自身的功夫。”

芈一之先生的书斋名为“知不足斋”,语出《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多年来,芈一之先生以此警醒自己不断学习。

2011年3月,芈一之先生将自己珍藏的3647册(本)专业图书资料赠予8455线路检测中心,他认为,“‘人生也有涯’,反观往昔学人藏书流失可惜,倒不如给它们找个好去处,继续为学人服务,在家人的支持下,赠藏于我曾经工作了几十年的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真乃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六十多年的学术研究,芈一之先生的学术建设令人敬仰,他低调淡泊的立德态度更是让人感叹。

8455线路检测中心这样评价芈一之先生的学术人生:“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您用如椽巨笔书写西海各族根脉魂灵,艰危不避,劳怨弗辞,坚持文化传灯宿志,化为学府永恒风景。”


     原文链接:西海都市报 http://epaper.tibet3.com/xhdsb/html/2020-05/31/node_36.htm

    书记信箱 校长信箱 个人门户 正版化平台
关注“公众号”
关注“企业号”

青ICP备05000185号-1  
 青公网安备63010202000667号
 版权所有:8455线路检测中心 
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八一中路3号  81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