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55线路检测中心

西海都市报:年老唯余丹心在 愿为孺子吾属牛-8455线路检测中心
8455线路检测中心
未来学生  |  在校学生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8455线路检测中心 > 正文
西海都市报:年老唯余丹心在 愿为孺子吾属牛
发布时间: 2020-06-02 浏览次数:

芈一之先生97岁仙逝,安详,圆满。

我和爱人秦永章是芈先生招收的中国民族史专业、青海民族史方向的首批硕士研究生。1985 年秋,我们有5位同学进入了青海民族学院(现8455线路检测中心)民族研究所(以下简称民研所),回想起跟随芈先生读书的经历,倍感幸福。

芈先生带我们时已经61岁了,但他精力充沛,事必躬亲。先生上课很有教授“范儿”,微胖,头发全白,但面庞红润。他声音沉稳,略带一些河南家乡口音。每次来上课他都穿着整齐的中山装。他常说:“为师就应当冠必正,钮必结。”课堂上的芈先生非常严肃,甚至有点不苟言笑。他一讲课就是一上午,小教室里,我们5人分2排坐在台下,就在他的眼前,边听边 记,我们的字写得很快,但他居然能看出我们写字的问题。他说我写字“会”“令”不分;另一位同学“王”“五”不分,开始我有些不服气,觉得先生过于严苛,但当我们看过芈先生的教案后,都被他的手书折服了,厚厚的讲义都是一字一格手写的,笔画清晰,字体清秀隽丽。尤其看先生的板书,简直就是一堂书法欣赏课。

二十世纪80年代,我国刚刚恢复研究生培养时间不长,民族史研究的后备力量不足。因此,芈先生对加强青海地方民族史研究有很强的紧迫感。他多次对我们强调要多学科交叉学习,他常说:“不能瘸腿走路。”告诫我们避免知识短板的局限。他亲自为我们设计课程体系,聘请校内外专家给我们讲授民族学、考古学、方志学、青海历史文献、河湟文学等多门课程。他还亲自讲授了有关青海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各民族历史的主干课程。对他的教学理念当时我们还不理解,只是认为先生敬业,不懈怠。后来读到先生在自传里的一段话,我们才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他写道:“师生贤契:为师之道,为学之道,学术体系,学科结构。”

芈先生希望我们能够建立广博深厚的学术功底,为此他早早带领我们进行科研“练手”。先是在当时的《青海民族研究》(试刊)上开辟出青海地方史专栏,给我们定好系列题目,由他亲自把关,每期帮我们发表几篇短小的史论文章,提升我们的科研写作能力。他对我们 的 基 本 要 求 就 是 严 谨 ,“ 不 能 有 硬伤”,所有引用的史料都要找到原著核对。有了这些历练,后来我们在读研期间都参加了他主编的《黄河上游地区历史与文物》的写作,也都发表了论文。我的毕业论文写的是有关明代“西海蒙古”在青海的活动,论文写好后诚惶诚恐地拿给芈先生看,没想到先生流露出笑意:“写得还不错。”因此我也有幸参加了他主编的《青海蒙古族历史简编》。

在一次考古实习中,芈先生还与我们一同经历过一次险情。1986年夏,他带领我们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考古现场考察。因天气原因,我们乘坐的越野车在经过青海湖西的黑马河时突然翻车,虽然没出人命,但有多人受轻伤,实习计划也被迫终止,这次经历也使得我们增强了田野工作的安全意识。两年后我们毕业实习,芈先生请了民研所的两位年轻教师带队,我们沿着古丝绸之路从西宁出发,一路乘坐长途班车,途经临夏、夏河、兰州、天水、西安、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再经柴达木盆地返回西宁。芈先生虽然没有带我们出行,但给当时学界的友人兰州大学的杨建新先生、甘肃民族研究所的马通先生、西北大学的周伟洲先生亲自写了介绍信。我们带着芈先生的手信,一路拜师求教、访古探幽,收获颇丰。

我们毕业去外地工作以后,芈先生始终与我们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2009年6月,我和爱人收到芈先生寄来的自传《雪泥鸿爪录——“知不足斋”主人的人生历程》,扉页上先生亲笔题字:“门墙多秀士,相识青民院,支边五十年,共赞昆仑山。”还附着一封信。信中谆谆教导我们:“学好历史,温故知新知古今。今后历史将待你们去思存。历史无情又有情。无情在变化,有情在文化。”每次有出差的机会,我们都会去看望芈先生,芈先生会高兴地与我们叙旧,鼓励我们努力为学。

芈先生生活简朴,不抽烟不喝酒,没有任何不良嗜好,也不山南海北地出差或旅游。对于强身健体,芈先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世上没有不老药,顺其自然度天年。”芈先生也有写春联笔墨之乐的雅好。二十世纪 90 年代中期,每逢春节,他开始自撰自写门联从未间断。1996 年(丙子)春联:“读书读活书读益世书,做人做好人做高尚人。育才为乐”;2001 年(辛巳)春联:“陋室不陋诗书相伴淡泊康顺,华屋何华天人共乐宁静祥和。书苑呈香”。几十年来他家里所有的陈设几乎没变,时光的指针好像也从没动过。他居住的还是原来学校 的教授楼,墙裙上还涂着绿色的油漆。他说不折腾,搬家会把资料搞乱了。芈先生特别珍爱自己的图书和资料,所有搜集的资料都编目成册,图书安放得井井有条,如果有人借阅一定要做好登记。

我们毕业前夕,先生写了一首诗:“舌耕笔耘复何求,为国育才志已酬。年老唯余丹心在,愿为孺子吾属牛。”芈先生惜时如金,做学问是他的人生理想。他是著名的民族史学家,但他常说他自己“就是一个读书人”。他唯一的愿望就是在有生之年能够安心做学问,教学生。他的书房门上方挂着一方小小的牌匾,上面写着“知不足斋”,取义于《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勉励自己学而不厌,孜孜前进。

芈先生对学术的敬畏、热爱、执着、严谨,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成为我们建立自己学术品格的基础。他坚持中国优秀的史学传统精神,讲课中大赞秉笔直书的“史笔”,并从古代历史事件中总结出经验教训,以史为鉴。他在一首“史学难趋时”的小诗中说:“四

十年来民族史,功夫深处独自知。寒灯风雨更漏下,自古史学难趋时。”当年我们这批硕士研究生大多都继续考博士研究生深造,以后又陆续进入大学任教或走上不同的工作岗位,但几十年过去,我们依然怀念那耳提面命的求学时光,那是我们选择人生道路的重要阶段。

感谢芈先生带领我们走上为学之路。如今我向先生再做最后一次汇报:我们一生为师,是按照先生的叮嘱为学为师的,我们实践了先生的治学理想。(李丽)


      原文链接:http://epaper.tibet3.com/xhdsb/html/2020-05/31/node_37.htm




    书记信箱 校长信箱 个人门户 正版化平台
关注“公众号”
关注“企业号”

青ICP备05000185号-1  
 青公网安备63010202000667号
 版权所有:8455线路检测中心 
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八一中路3号  81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