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 洁
数字经济不仅在激发消费、拉动投资、创造就业等方面作用明显,也在要素融合、资源整合、动力聚合等方面影响巨大,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要素,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动能。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8455线路检测中心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胡西武。
记者:您认为青海数字经济发展的态势如何?
胡西武:近年来,青海数字经济发展迅速,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取得了新的发展业绩,正在形成新的发展优势。以数字基础设施为例,去年全省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74.54万户,增长14.2%;移动宽带用户573.57万户。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7.61亿G,增长53.6%。三大基础电信企业装机能力已提升至1万部机架。
此外,省级政务云平台正式建成上线运行,全省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纵向连通国家共享交换平台、横向连通47个省级单位,初步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全覆盖的数据共享交换体系。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以电子商务、大数据、云计算为突破口的产业发展格局,工业大数据普及率、规上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等多项两化融合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反映到消费层面,数字消费能力稳步增强。去年全省电商交易额达429.85亿元;网上零售额达67.2亿元,初步形成了覆盖全省约50%县(区)的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网络。
记者:相对而言,青海发展数字经济,有哪些优势?
胡西武:当前,数据已成为新的生产要素,正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逐渐发挥重要作用,被称为“未来新石油”的数据资源将成为企业的核心实力和国家的核心资产。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把数字经济作为引领发展的四种主要经济形态之一强力推进,相继出台了《促进云计算发展培育大数据产业实施意见》《青海省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形成了我省数字经济的整体发展架构和政策保障体系,相关高校还开设了与数字经济发展前沿相接轨的专业和课程,建设了三江源数据分析中心、青海省政务服务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青海省农牧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等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平台。
我省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主线,有利于我省打造立足西北,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数字产业基地。同时,我省土地资源丰富,气候冷凉,水电、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位居全国前列,需要我们将比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记者:当前,青海数字经济发展面临哪些重大发展机遇?
胡西武: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制定了数字经济以及“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两化融合等相关领域的多项政策,为数字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我国数字经济呈现出规模持续扩大、增速持续提升、结构持续优化等特点,产业数字化成为我国数字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十四五”期间国家发改委将重点支持“新基建”项目,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完善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对于青海来说,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青海面临着发展数字经济的重大机遇。同时“数字政府”建设、产业融合应用以及数字消费水平不断提升而形成的市场应用基础,有助于全国高水平企业在我省落地扎根,助推数字产业发展,更好地打造特色鲜明的数字经济。
链接青海日报:http://epaper.tibet3.com/qhrb/html/2020-07/21/content_6491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