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55线路检测中心

青海日报:深入落实《意见》 推动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在青海落地生根-8455线路检测中心
8455线路检测中心
未来学生  |  在校学生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8455线路检测中心 > 正文
青海日报:深入落实《意见》 推动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在青海落地生根
发布时间: 2020-08-25 浏览次数: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更是我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在这一重要节点,中共青海省委召开十三届八次全体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共青海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地方治理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这次全会,以抓好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为核心要义,以努力推进地方治理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为目标要求,是我省坚持和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实际行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全省各级各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行动自觉,认真抓好《意见》的实施落实,推动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在青海落地生根。

一、要将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到“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上,体现在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上。制度,是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在深化的结果。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性质、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只有扎根本国土壤吸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是最可靠,也是最管用”。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之所以能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形成“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的鲜明对比,最根本的是因为我们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群众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接力探索、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意见》强调:“推进地方治理制度创新和治理制度能力建设,关键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我省在推进地方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将会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和日益严峻的挑战,要战胜这些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就必须发挥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定海神针作用,需要我们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上,更加坚定、更加有力、更加自觉。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始终坚持和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以实际行动引导各族群众尊重制度、维护制度,坚决抵制“钻制度空子”“打擦边球”的行为,带头同不守制度、破坏制度的现象作斗争。在全社会大兴“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之风,使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在青海一以贯之、落地见效。

二、要将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到推进地方治理制度创新上,体现在不断提升治青理政能力和水平上。《意见》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把制度执行力作为推进地方治理的重要能力”。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贯彻全会精神,最重要的是坚持以制度创新为主线,以提升治理能力为抓手,以实现“一优两高”为目标。从省情出发,突出“一个尤其,两个事关”的战略地位,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把制度执行贯彻到地方治理、部门治理、行为治理、基层治理、单位治理的全过程,落实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各方面,构建系统完备、科学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地方治理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充分发挥制度在指引方向、规范行为、提高效率、维护稳定、防范化解风险上的重要作用。通过创新和完善生态保护优先制度,坚决扛起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责任,建立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新模式,打造美丽中国靓丽青海名片。通过创新和完善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度,打造现代化经济体系,聚合形成具有青海特色的发展格局和优势。通过创新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着力补齐民生短板,不断提升保障水平,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富裕、更加体面、更加幸福的生活。通过创新和完善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制度,以“平安青海”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试点”为抓手,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通过创新和完善城市治理制度,推动城市精细治理,让城市更加宜业、更加宜居、更加宜人。通过创新和完善农牧区治理制度,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善治之路,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通过创新和完善社区治理制度,打造配套完善、文化浓郁、邻里和谐、治理有效的温馨社区。通过创新和完善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制度,打造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时代全国民族团结进步青海样板。

三、要将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到找准国家治理与地方治理的结合点上,体现在不断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上。《意见》强调:“加快推进我省地方治理制度创新,切实把制度自信转化为行动自觉,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不日新者必日退。只有不断推进改革创新,不断打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同党中央对青海的重托期望相比,同全省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艰巨任务相比,迫切需要我们立足青海特殊省情,找准国家治理与地方治理的结合点,摸索和完善地方治理的青海模式。任何层级的社会治理是建立在社会共识的基础上,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是我省社会治理的强大精神支撑。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大力弘扬新青海精神,充分尊重基层群众的首创意识,鼓励大胆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行业、领域治理模式和治理机制。比如,“三单四制”共建机制、“社区民族之家”服务平台、“强村带寺”治理机制等,都是我省坚持从基层实际出发,大胆实践取得的好经验好做法。各地区各部门要紧密结合《意见》要求,形成合力,一体推进、一体落实,担负起推进地方治理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的政治责任,力争推出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经验。在推进地方社会治理的实践中,彰显青海特色、发挥青海优势、贡献青海智慧。

四、要将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到确保地方治理行稳致远上,体现在加快干部队伍建设上。《意见》强调:“坚持把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治理能力的重大任务”。推进地方治理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作保证,必须坚持把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治理能力的重大任务。全省各级党组织要提高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把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方面人才有效组织起来,把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凝聚起来,形成推进青海地方治理的强大合力。同时,全省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努力培养干部的“战略、历史、辩证、创新、法治、底线”六种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干部的“学习、政治领导、改革创新、科学发展、依法执政、群众工作、狠抓落实、驾驭风险”八种本领,持续提升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战略部署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实践长才干,历练出人才。要积极营造能够让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环境氛围,健全完善干部选拔、培育、管理使用的全链条机制,健全完善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制度机制,构建科学规范、运行高效、开放包容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把懂治理、善治理、敢治理的干部人才充实到领导班子中来,为推进我省地方治理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为我省地方治理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绘制了蓝图,明确了方向。全省上下要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埋头苦干,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合我省省情特点的地方治理新模式,在推进地方治理的实践中为国家治理贡献青海力量。

(作者为8455线路检测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链接青海日报:http://epaper.tibet3.com/qhrb/html/2020-08/24/content_655370.htm

 

    书记信箱 校长信箱 个人门户 正版化平台
关注“公众号”
关注“企业号”

青ICP备05000185号-1  
 青公网安备63010202000667号
 版权所有:8455线路检测中心 
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八一中路3号  81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