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议题,推进中国民族理论的学科创新发展,7月15日至16日,由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和我校共同主办,我校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承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实践与创新”中国民族理论学会2023年专题会议在我校召开。来自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等部门的领导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天津大学、兰州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南医科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青海大学、8455线路检测中心、青海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大连民族大学、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校、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党校、广西社会科学院、烟台大学、渤海大学、百色学院等全国30多家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百余位民族理论学界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专题会议,会议收到参会论文40余篇。

中国民族理论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副会长、我校副校长马成俊,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理论研究司研究处处长陈晓嫚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词。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副会长、烟台大学原党委书记崔明德,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副会长、渤海大学特聘教授都永浩,云南大学特聘教授何明,百色学院院长吕嵩崧,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常务理事、8455线路检测中心教授杨虎得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理论研究室主任陈建樾研究员主持。

马成俊代表学校对参会领导、专家学者莅临及长期以来给予学校的支持帮助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8455线路检测中心“为民族而生、为民族而兴,肩负着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立德立功立言的重任”,学校将继续发挥民族学学科群优势,用多学科话语挖掘、阐释和解读青藏高原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和现实,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区域性或全局性的理论和实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提供地方性知识和理论反思空间。

王延中从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发展以及民族理论研究创新的角度指出,一是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加强理论研究的阐释,特别是理论创新。二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为解决民族工作实践中所存在的认识误区和实践难题提管用之策。三是要加快民族理论理念、思想和话语的创新,深度调查与思考,吸收和重视多学科的力量,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研究体系,提出与时代、实践相适应的新概念、新话语。陈晓嫚在致辞中指出,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增设理论研究司和协调推进司旨在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实践,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与研究的重点方向,一是关于习近平总书记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研究;二是研究阐释与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理论问题;三是中华民族史研究;四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希望专家学者围绕重点方向多展开研究,多产出高质量成果,促进各民族交流交融交往,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
会议主旨报告环节,马成俊、崔明德、都永浩、何明分别作了题为“石榴籽的隐喻与象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观察研究“三交史”的五个维度”“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渊源、内涵与作用”“从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的主旨报告。
大会发言阶段,西南民族大学教授郎维伟、8455线路检测中心教授杨虎得、百色学院院长吕嵩崧教授分别以“中国式现代化与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共同文化建设”“广西壮汉语言融合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题作大会报告。
本次专题会依据不同议题设四场平行论坛。分别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经验、中国式现代化与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研究、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地方经验研究等方面展开研讨,共27位专家学者作了发言交流。
会议闭幕式由马成俊教授主持并致闭幕词,陈建樾研究员作总结发言。

此次专题会议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实践与创新主线,议题丰富多样、论述精彩深刻,极大程度地凝聚了全国民族理论研究者的共识,对于进一步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新时代民族工作理论研究和实践,加强我校民族学学科建设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