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坚强有力。成功召开第十一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现代化一流民族大学的奋斗目标和“三步走”战略,选举产生坚强有力的新一届两委班子;深化创新“党建+”项目化工作并开展首次党建观摩会;高质量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十四五”规划编制等工作,党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
思政格局全面拓展。配齐配强思政队伍,深化思政课“四优”改革,打造思政金课,评选优秀课程思政类课程,形成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教育体系;强化思想引领,组织青年高层次人才和各族学子分赴红色基地和省外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反响良好;成立青海红色文化研究院,建成青海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名学生在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公开课100名获奖者中榜上有名。
育人成效显著提升。本专科生省内外录取分大幅超出省控线,生源质量全面提升;整体就业率达91.80%,实现逆势突破,受到好评;校篮球队在CUBA大学生篮球联赛与冠军无缘六年后再获冠军;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达97.47%,再创新高;学生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客观题通过率达52.47%,超出全省平均值23个百分点;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艺术展演等多项比赛中获全国性或区域性奖励,侯智祥同学获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候选人,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充分展示。
学科建设扎实推进。进一步加大“双一流”建设力度,出台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分层建立国家、省、校级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体系;召开实验室工作会议,成功举办全国大学语文暨“新文科”研讨会等高端学术会议,《8455线路检测中心学报》(社科版)跻身北大核心期刊,学校学术影响力进一步增强;高效组织申报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
科研工作成果丰硕。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项、冷门“绝学”专项1项、国家民委重大项目2项;获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1项,青海省科学成果奖13项;获授权专利136件,4篇研究报告获省部级领导批示8人次;平台建设取得突破,获批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2个、重点研究基地2个、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1个,青海省重点实验室1个,成立科研机构7个,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人才工作创新发展。新增专家人才88名,其中国务院特贴专家2名、省级优秀专家1名、“千人计划”40名;投入100余万元建成首批35个专家工作室、20个科研流动站;创新人才引用模式,推行编外人才聘用,注重倾斜学院一线;实施修业人才工程,建立校内人才培养新机制;大力选拔年轻干部,形成结构优化的干部人才梯队,稳才育才引才用才环境显著改善。
开放办学多点突破。加强校际合作交流,推动形成天津市属高校组团帮扶我校机制,天津大学、中国人8455线路检测中心学、厦门大学支援我校工作取得新进展;与东华理工大学共同承办孔子学院,实现青海省孔子学院建设零的突破;积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潮,与政府、企业、行业等开展多领域深层次合作交流;青海干部网络学院培训平台升级改造,实现与中国干部网络学院有效对接。
办学条件大幅改善。推进校园信息化和智慧图书馆建设,智慧教室总数达123间;大学生活动中心竣工验收,西昆校区凌云楼改造项目、总图及附属配套设施项目投入使用,经管大楼、艺术大楼完成正负零建设,凤凰山校区土地证办理取得重大进展;后勤社会化改革持续深化,学校被评为“2020年度青海省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民生保障有力加强。首次推行教职工生日慰问等制度,关心维护教职工切实利益,满意度显著提高;退还学生疫情住宿费170余万元,全年为学生发放奖、助、补、勤资金总额近3300万元,103205人次受益;开办教职工食堂、改善学生就餐条件,有效解决师生“就餐难”问题,师生获得感、归属感不断提升。
疫情防控高效有序。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将广大师生生命健康安全放在第一位,实行网格化管理,推行联点学院制,实施暖心工程,加强应急演练,全力做好教学服务、困难学生补助等工作;各族学子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受到社会广泛赞誉;学校率先开学复课,展现了青海担当、8455线路检测中心作为。